第104天

学诗计划|《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学诗计划——送元二使安西   来自新华网

离别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交通与通讯都不发达的古代,朋友间的“生离”很有可能就是“死别”,这种离别的痛,恐怕不是今人所能真切体会的。

今天要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具有“普适性”,不仅戳中了西出阳关者的泪点,也能引发所有离别者的共鸣。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诗又名《渭城曲》《赠别》,唐人谱入乐府,成为传唱最广的送别歌。

开头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场景。“青青柳色新”,不仅点明是春天,而且营造了离别的氛围。从《诗经》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开始,杨柳就与离别捆绑出现了,加上古代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杨柳成为诗歌中代表离别、送别、惜别的意象。

像大部分七绝名篇一样,前两句只是铺垫,重点在后面:再喝一杯酒吧,往西出了阳关,就没有老朋友了。阳关,位于河西走廊尽的西头,是内地通往西域的要隘。西出阳关,就进入了完全陌生的异地,要备尝旅途的艰辛与寂寞。所以,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却准确地戳中了对方的泪点。

潇洒肆意的唐代诗人,也有心大到把离别看淡的时候,比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或旷达,或豪迈,固然是很好的劝慰语,但真到了离别时分,又有几个人不被离愁别绪所笼罩?

所以唐代的离别场合,还是以王维的这首诗最受欢迎,以至在唐代就已成为诗人爱用的故实,如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刘禹锡的“旧人惟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李商隐的“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等。据记载,唐人唱此诗,“至‘阳关’句,反复歌之,谓之‘阳关三叠’。”

这首诗在格律上不是常格,前人称为“折腰体”,即第二句和第三句失粘。这种变格在唐诗中并不鲜见,有名的如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杨柳渡头杨柳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又如韦应物的名篇《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此诗在流传过程中也有异文:“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青青柳色春”,又作“客舍依依杨柳春”。只是通行版本脍炙人口,这些异文不太被人关注。

诗宝

诗君好,题目中的“元二”是谁啊?“安西”在哪里呢?

诗君

“元二”是诗人的朋友,姓元,排行第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

诗宝

那首句中的“渭城”是指什么地方?“浥”是什么意思?

诗君

“渭城”,是指秦时的咸阳城,到汉代改为渭城,位于长安西北,渭水北岸。在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大多都会在渭城送别。
“浥”,是“湿”的意思,朝雨之后,渭城尘土湿润,空气清新。

诗宝

明白了,那“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是指哪里啊?

诗君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诗宝

明白了,多谢诗君指点!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供菊

    诗成酒罢苦无俦,

    凭案添香境入幽。

    黄土红尘伤暑夏,

    金瓶玉液叩清秋。

    迎来座上翻新曲,

    别去篱前忆旧游。

    绝世芳魂谁是主?

    高堂一季更难留。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元旦与恩师通电话

    越水翻山一线通,

    天涯若在比邻中。

    十年已忍飘零事,

    却话书生梦里功。

  • 兰师兄:
    作诗一首。

    约友

    灯火已三更,

    风花动客情。

    露起来时路,

    莫将山鸟惊。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江城子

望之崂山


天之高处自清明,岫烟轻,万山平。

望极生涯,数不尽长亭。

但问君心何所止,人不语,复行行。

想来世事几如登,莫须争,小营营。

坐道飞仙,谁忍掷功名。

偶得山中浮一日,云起处,是归程。


哭战友

卫太宗


惊闻战友遽奔西,

寒气侵身洒泪滴。

黄水凝波哀不尽,

条山肃立悯难袪。

笑貌音容留崇仰,

往事缠绵泣别离。

缕缕幽思倾酒祭,

悼词一阙几悲啼。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