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中,韦应物算是混得不错的。他出身豪富之家,从小见过大世面。后来身居高位,但很重情义,写过不少与朋友交往的感人诗篇。
此诗作于滁州刺史任上(783年或784年)。早上独坐郡斋,一阵寒气袭来,让作者想起全椒山中的道士朋友。和刺史所居条件优越不同,道士的生活是艰辛寂寞的,何况天气转冷、风雨潇潇的秋夜?作者想携酒往访“送温暖”;可又担心,满山都是落叶,到哪里寻找他的行踪呢?
全诗八句,每两句一切换,分别写自己和对方。一二句写作者自己推己及人,因郡斋之冷想起更冷的山中的道士。三四句想象对方正从山中打来柴火,烧煮白石充饥。用“煮白石”这个神仙典故,既切合对方道士的身份,也表现出山中生活的艰苦。五六句写自己想前往探望的冲动。这里的“酒”,代表着温暖,代表着友情。最后两句又写对方,但没有对方的具体形象,而是以“无人”写“有人”。这两句和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相似之处,只是贾岛诗中展示的是一种飘逸潇洒,而此诗表达的则是一种萧条寂寞。写自己,写的是想念和意愿;写对方,也全是想象之辞。除了开头的“今朝郡斋冷”,诗中所写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实际的场景与动作。
历代对此诗评价很高,如《批点唐诗正声》谓:“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冲淡,是韦应物诗歌的风格特点,而在这冲淡的文字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于朋友的那种深挚的情感。
苏东坡也很欣赏这首诗,正巧结识一位邓道士,就依韵写了一首诗送他(附后)。结果被宋代的诗评家许顗(字彦周)吐槽,说“绝唱不当和”(《彦周诗话》)。确实,和韦应物原诗相比,苏东坡的这首诗缺乏一种文字上的浑成和情感上的深挚,可谓东施效颦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