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天

学诗计划|《寄全椒山中道士》: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学诗计划——寄全椒山中道士   来自新华网

全椒山中,雾气蒙蒙,山风在林间穿梭,触摸了露水的体温,昨夜的秋雨清洗掉了山中道士的行踪,也不知是哪片落叶轻飘飘地就将这冷意送到了远方的朋友家,让人想起了全椒山中的老朋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体会这位大诗人与道士朋友浓浓的情谊。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在唐代诗人中,韦应物算是混得不错的。他出身豪富之家,从小见过大世面。后来身居高位,但很重情义,写过不少与朋友交往的感人诗篇。

此诗作于滁州刺史任上(783年或784年)。早上独坐郡斋,一阵寒气袭来,让作者想起全椒山中的道士朋友。和刺史所居条件优越不同,道士的生活是艰辛寂寞的,何况天气转冷、风雨潇潇的秋夜?作者想携酒往访“送温暖”;可又担心,满山都是落叶,到哪里寻找他的行踪呢?

全诗八句,每两句一切换,分别写自己和对方。一二句写作者自己推己及人,因郡斋之冷想起更冷的山中的道士。三四句想象对方正从山中打来柴火,烧煮白石充饥。用“煮白石”这个神仙典故,既切合对方道士的身份,也表现出山中生活的艰苦。五六句写自己想前往探望的冲动。这里的“酒”,代表着温暖,代表着友情。最后两句又写对方,但没有对方的具体形象,而是以“无人”写“有人”。这两句和贾岛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有相似之处,只是贾岛诗中展示的是一种飘逸潇洒,而此诗表达的则是一种萧条寂寞。写自己,写的是想念和意愿;写对方,也全是想象之辞。除了开头的“今朝郡斋冷”,诗中所写都是作者的心理活动,并没有实际的场景与动作。

历代对此诗评价很高,如《批点唐诗正声》谓:“全首无一字不佳,语似冲泊,而意兴独至,此所谓‘良工心独苦’也。”冲淡,是韦应物诗歌的风格特点,而在这冲淡的文字背后,我们可以感受到韦应物对于朋友的那种深挚的情感。

苏东坡也很欣赏这首诗,正巧结识一位邓道士,就依韵写了一首诗送他(附后)。结果被宋代的诗评家许顗(字彦周)吐槽,说“绝唱不当和”(《彦周诗话》)。确实,和韦应物原诗相比,苏东坡的这首诗缺乏一种文字上的浑成和情感上的深挚,可谓东施效颦之作。

诗宝

诗君好!可以介绍一下诗人吗?

诗君

韦应物,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世家大族,15岁起为玄宗近侍,出入宫闱,扈从游幸。为富家无赖子弟,横行乡里。23岁开始折节读书,痛改前非。历任滁州刺史、江州刺史、苏州刺史,官至从三品。世称世称韦江州、韦左司、韦苏州。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清丽闲淡,与柳宗元并称“韦柳”。

诗宝

诗君,“全椒”是哪里啊?“束荆薪”是什么意思啊?

诗君

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唐代属滁州。束荆薪:捆扎柴火。《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

诗宝

“归来煮白石”运用了什么典故呢?

诗君

用了“白石生”的典故。东晋葛洪《神仙传》说,有个仙人,彭祖时已经两千多岁了,经常煮白石为粮,住在白石山中,人称“白石生”。

诗宝

原来如此,今天学到了很多知识,谢谢诗君!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画菊

    挥毫休问旧时狂,

    浅墨酽朱费计量。

    蕊吐苞含凝夜露,

    枝缠叶茂写晨霜。

    传来神笔依稀影,

    隐去秋魂仿佛香。

    为怨西风留不住,

    丹青浊酒共夕阳。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喜得褚频兄以妙墨相赠

    爱君妙墨赠吾庐,

    流水行云得意初。

    为问古今疏凿手,

    杜郎可敬褚郎书?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寄邓道士

苏轼


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

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

幽人不可见,清啸闻月夕。

聊戏庵中人,飞空本无迹。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春牧

迷川


初阳蜂引路,

鸟暖啼新树。

蹄疾挡羊徐,

草鲜今可顾。


菩萨蛮•赤橙黄绿青蓝紫

明月升


赤橙黄绿青蓝紫,

嫦娥彩练痴尘世。

入境织丝绸,临窗挂玉钩。

谁遗长相思?惆怅落溪水。

与月共清茶,凭栏问禅家。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