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天

学诗计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学诗计划——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来自新华网

山水迢迢,孤独的异乡人总是有着“曲终人散一惆怅,回首江山非故乡”的沮丧,长夜漫漫,无依无傍,才真真切切的体会了“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寂寥。

要是碰上了节日气氛,街市的喧嚷和欢笑,对于孤身在外的人却好像一个陌生孤独的罗网,这就正如诗里所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有些诗词名句之所以传诵千古,在于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能直击人心柔软处。“每逢佳节倍思亲”,便是这样的名句。

诗题与正文内容互补,相互照应。题中点明“九月九日”,即重阳节,照应正文中的“佳节”二字;重阳节有登高、佩戴茱萸的习俗,照应正文三、四句;“忆”字确定了全诗的主题:思亲;“山东兄弟”则锁定了思念的对象。王维家在蒲州(今山西永济),蒲州位于华山东面,故称家中兄弟为“山东兄弟”。

正文的第一句,用一个“独”、两个“异”,渲染出漂泊异乡的孤寂。平日里已然如此,最不堪的是遇到佳节,看到他乡家家团圆欢庆,自己感到加倍的孤寂,对亲人的思念自然也就加倍了。一个“每”字,说明不仅仅在重阳节,而是在所有的佳节都会有这种心理感受。七个字道出了无数游子的心声,瞬间将全诗推向高潮,这和七言绝句通常以第一二句作为铺垫烘托的写法不同。

前两句写自己“忆兄弟”,后两句镜头切换,出现远在家乡的兄弟“忆我”的画面:他们登上高处,头插茱萸;环顾四周,感到深深的遗憾:有一个人本应一起登高,今天却看不到他的身影。这个人便是我,他们的兄弟,一个远在他乡的游子。

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的时候写的,带有一种锐气,并展示了准确的概括能力和高超的构思技巧。王维的近体律绝,以从容淡远为主要风格特点,这首“少作”显得有些另类,但确实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

王维兄弟五人,他是老大。老二王缙能诗文,善书法,官至宰相。安禄山攻入长安,王维曾被迫出任伪职。“安史之乱”平息后,王维被收审,按律当斩。平叛有功、时任刑部侍郎的王缙请求削籍为兄赎罪,兄弟间的情谊可见一斑。

诗宝

诗君好,茱萸是什么啊?

诗君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香草,有杀虫,消毒、驱寒,祛风的作用。古时候重阳节有佩戴茱萸的习俗,据说可以辟邪。

诗宝

诗君,怎么理解诗人在第一句就用了两个“异”字啊?

诗君

古时候交通不发达,地域的差异往往让人感受很大,这时候,人们的异乡情绪更为浓烈,“异乡为异客”就比“他乡做客”的渲染效果更加好。

诗宝

明白了,多谢诗君指点!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次红楼菊诗韵十二首之问菊

    素影冰心世莫知,

    陶庄秋梦绕东篱。

    旧盟何意深深负,

    新约谁怜故故迟?

    志洁可云耽寂寞,

    情多岂道累相思?

    西风不尽清霜恨,

    别后重携又几时?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闻好友将游黄山,诗以赠之

    自古皖南多险峰,

    人无迹处有仙踪。

    闻君此日黄山去,

    身处烟云第几重?

  • 兰师兄:
    梦及先祖父母,乃记。

    无题

    昨夜山风过浅塘,

    飞花零落断人肠。

    梁尘吹尽疏枝散,

    唯有蛛丝百尺长。


诗经·小雅·棠棣

棠棣之华,鄂不韡韡。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丧之威,兄弟孔怀。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每有良朋,况也永叹。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每有良朋,烝也无戎。

丧乱既平,既安且宁。虽有兄弟,不如友生。

傧尔笾豆,饮酒之饫。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琴瑟。兄弟既翕,和乐且湛。

宜尔家室,乐尔妻帑。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狱中寄子由二首

其一

苏轼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又结来生未了因。


悼念余光中先生

归海云珠


千秋薄暮无情月,

四度文章古少名。

泪尽乡愁悲溘去,

沉忧草木海风倾。

先生渴饮中华韵,

菊土西风哭目城。

海峡伤心青鸟泣,

烟莎日月碧岑声。


西江月•石老人

望之崂山


袖里八千风浪,眉头一万韶阳。

长将浮蔽作华裳,哪管云妨雾障。

凭自且斟愁怆,与人莫说沧桑。

江湖草木两相忘,任尔春光浩荡。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