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天

学诗计划|《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学诗计划——琴诗   来自新华网

“人气王”苏轼来了,是不是有点兴奋?是的,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大文豪苏轼的多首诗词,今天学的是《琴诗》,看似浅白,却富含哲理,值得大家细细品读。

唐诗重形象,宋诗好议论。我们所熟知的很多富含哲理的名句都是出自宋诗,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这首诗写的又是什么?一起来学。

琴诗

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

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

何不于君指上听?

写琴,苏轼并没有去写琴本身,也没有写听琴声的感受,只是发了两个问,让人初读来颇觉摸不着头脑。但细细去分析,会发现苏轼的疑问,其实很高深,想要认真地回答,可不容易。

苏轼所问的是:琴声究竟从何而来?如果说琴声在琴上,为什么将琴放在匣子里,却不鸣响呢?如果说琴声在手指上,那么为什么不靠着手指直接听琴呢?

前两句是从客观的角度去问,琴声虽然来自琴,但琴本身却不会自然发出声响。后两句是从主观的角度去问,琴声需要通过手指的辅助才能发出,但空有手指,也不会发出声响。

东坡先生博通三教,他诗中的问题其实来自《楞严经》:“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不过佛经里是个譬喻,没有解答。《荀子》倒是给解答这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考:“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那么,琴也必须要假于指,才能发出妙音。

诗宝

诗君好,苏轼是我们很熟悉的大诗人,但对他的生平还是不太了解,给我们讲讲吧!

诗君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他是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是我国北宋时代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年轻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等地任职,后来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晚年又被贬至惠州、儋州。不久遇赦北还,病逝于常州。著有《苏文忠公文集》。

诗宝

那诗中的“若”和“何”是什么意思呢?

诗君

“若”的意思是如果。“何”的意思是为何。

诗宝

明白啦,多谢诗君赐教!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戏作藏名诗

    青筝一曲可停云,

    流水高山只对君。

    欲识凌波空夜月,

    洛江环佩苇边寻。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摩师为我拍照,作一绝以谢之

    横眉竖鼻形难变,

    颊上添毫韵不同。

    光影千调费思索,

    匠心原在细芒中。


  • 兰师兄:
    书法一幅。

听嘉陵江水声寄深上人

韦应物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旧,了此物我情。

舟中听大人弹琴

苏轼


弹琴江浦夜漏水,敛衽窃听独激昂。

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

自从郑卫乱雅乐,古器残缺世已忘。

千家寥落独琴在,有如老仙不死阅兴亡。

世人不容独反古,强以新曲求铿锵。

微音淡弄忽变转,数声浮脆如笙簧。

无情枯木今尚尔,何况古意堕渺茫。

江空月出人响绝,夜阑更请弹文王。


同窗情深·其一

岁月无痕


大道向东南北分,

浮云一别少相闻。

如烟往事犹可忆,

今时不与那时同。


中秋赏月

张老师


簪毫觅句乐心胸,

笔醉诗酣问天空。

桂影婵娟姿飒爽,

星辉牛斗眼朦胧。

欣临河水重重玉,

独摄秋花淡淡红。

更知良宵多少月,

从无闺影胜今浓。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