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天

学诗计划|《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学诗计划——观书有感   来自新华网

关于读书,古人们有很多至理名言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黄庭坚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言语无味,面目可憎”;孟郊说“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今天要学习的是大学问家朱熹的《观书有感》。诗人生动地表达了“观书”后的感受,一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尤为脍炙人口。

观书有感

其一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一首阐述理学的诗,却颇能引人入胜,就像一幅淡墨小品。“半亩方塘”就是人的方寸之地,也就是心。“天光云影”就是宇宙间的森罗万象,能够现于人心。可是人心如何才能清楚有序地把握森罗万象,特别是察考推究出其背后之理呢?这就需要读书,不断地吸收、借鉴别人的知识、思想和智慧。“方塘”正因不断有“活水”注入,才能明澈如镜。人的学业修养,也须时时更新,才能去除陈腐、保持明智。

原诗共二首,另一首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以春水夜至,搁浅之艨艟巨舰,顿时有如鸿毛被轻易托起,并且自在运行的道理,比喻学业修养须要循序渐进,厚积薄发。凡事都须遵循客观规律,客观条件达到了,就会事半功倍,举重若轻;如果功力不到,就会寸步难移。

朱熹的这两首诗,将其在描写自然景物中寄寓治学悟道心得的特色,体现得淋漓尽致。前一首以池塘须不断注入活水才能保持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断有所发展提高才能活跃,从而避免停滞和僵化。后一首写人的修养往往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阶段。一旦水到渠成,自然表里澄澈,无拘无束,自由自在。

诗人借生动具体的物象,将主体意识中某种转瞬即逝、茅塞顿开且神志俱悦的特定感受,表达得贴切自然,此即所谓“理趣”。

有人以为诗乃形象思维之产物,对于诗中说理,颇多非议,但朱熹的这两首说理之作,以生动形象的比喻,鲜活地表达了自己的所思所悟,在给人以哲理的启迪的同时,也并不缺乏诗味,自是陈衍所推许的朱熹诗歌中的精华——“寓物说理而不腐之作”。

诗宝

诗君好,“问渠那得清如许”的“问渠”是什么意思啊?

诗君

“问渠”的“渠”,乃第三人称代词“它”的意思。这里指代“方塘”,并不是“水到渠成”之“渠”。“问渠”就是“问它”。

诗宝

还有哪些写读书的有名的诗呢?

诗君

有名的还有颜真卿的《劝学》:“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诗宝

谢谢诗君,受教了!

  • 山有木:

    晨起读稿偶得

    读书多是半成品,

    动笔无非急就章。

    蓬转西风风转疾,

    一秋辜负桂花香。

  • 李庄:

    湖滨晴雨

    一种娉婷画不如,

    美人我欲赠琼琚。

    春衫小伞湖滨路,

    颦笑先惊入眼初。

  • 辣斋:

    拜谒船山先生故居

    肃立群峰拱故居,

    先朝濩落有真儒。

    栖椽呵壁岂成隐,

    蹐地跼天须待苏。

    当日朝廷实无种,

    于今山岳尚为孤。

    门前十里荷花怒,

    恰似英心一片朱!

  • 兰师兄:

    学诗书有感

    万物从来一理同,

    如林翰墨古寻宗。

    时人不解心为法,

    云雾青山半面风。

书院

刘过

力学如力耕,

勤惰尔自知。

但使书种多,

会有岁稔时。

读书

陆九渊

读书切戒在慌忙,

涵泳工夫兴味长。

未晓不妨权放过,

切身须要急思量。


学诗

吴承红


展卷灯前径自痴,

车喧始觉五更时。

心中浩荡千层浪,

笔下零星几句词。

犹倚书山挥翠管,

似攀蜀道折琼枝。

才思何日如泉涌,

苦读经年应可期。



早春棠溪


亭桥倒影碧波酥,

齐岸灯红花尚无。

群鸭怡然不知色,

一溪已现浣春图。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