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1天

学诗计划|《苏幕遮·怀旧》: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学诗计划——苏幕遮·怀旧   来自新华网

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镜子,有“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的思乡之情,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誓死报国的豪情壮志,题材丰富,艺术性强。

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是范仲淹的《苏幕遮·怀旧》。诗人一反传统怀旧思乡诗词的离愁别恨,将羁旅的思乡之情抒写得境界阔远。

苏幕遮·怀旧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大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统领防务,面对苍凉秋色,心有所感而作此篇。

题曰“怀旧”,其实寄托了羁旅困苦、愁闷思乡的情怀。上片写景。一开始“碧云天,黄叶地”,用节奏紧促的三字句连顿,马上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纯净的碧云连天万里,黄叶萧萧而布满大地,让人感觉到浓浓的秋色扑面而来。这两句是开阔大笔,境界高远。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渐次从小处着笔。先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纯净而多姿的秋水寒烟。又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山水斜阳和芳草,几笔勾描让人印象深刻。“芳草无情”,其实慢慢引出了下片的主题:乡思。

作者在西北边塞,于漫天秋色中遥望芳草天涯,想到故乡是很自然的。因此,“黯乡魂,追旅思”便有了着落,过渡非常自然。下句是说,看罢斜阳,到了晚上,除了做好梦,否则难以入睡,这从侧面反映作者乡思之深。

何以排遣这愁闷呢?作者认为,去明月楼头独倚而望远思乡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样只会更让人伤怀。那么不如饮酒,但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乡思之苦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深,竟然化作泪水夺眶而出了。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词极有矩矱,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情景相融,回味无穷。

诗宝

诗君好,可否介绍一下范仲淹?

诗君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早年曾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后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因故被贬。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诗宝

请问词中“黯乡魂”的“黯”为何意?

诗君

黯为黯然感伤之意。

诗宝

明白啦,多谢诗君赐教!

  • 山有木:

    春日常行运河畔秋凉重寻旧径

    柳自毵毵波自横,

    依然灯火照重城。

    秋光略与春光异,

    月在青天分外明。

  • 李庄:

    登池上楼有怀

    永嘉山水逢康乐,

    破萼如花俨脱胎。

    吟到池塘春草句,

    骊珠照夜梦初回。

  • 辣斋:

    杂诗

    群雁天外来,低昂厉羽翼。

    首尾本一心,云表游无极。

    已免矰缴虞,忽遭风雨黑。

    左零丘之南,右落渚之北。

    中宵凛余寒,孤鸣各不息。

    四海无离分,同秉高明德。

  • 兰师兄:

竹枝歌

苏辙 

路迷乡思渺何极,

长怨歌声苦凄急。

不知歌者乐与悲,

远客乍闻皆掩泣。

西江月

杨慎

紫塞朝朝烽火,青楼夜夜弦歌。

一朝明月雁声多。带得边愁无那。


云阙九重阊阖,家山万里岷峨。

独愁乡思满蹉跎。梁甫狂吟谁和。


春怨

学诗十四班
思逸


晚霞又照千丝柳,

寂静池塘一季新。

空好风光无客赏,

独留凫鸭畅游春。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