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大约写于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到庆历三年(1043年)间。当时,范仲淹正在西北边塞统领防务,面对苍凉秋色,心有所感而作此篇。
题曰“怀旧”,其实寄托了羁旅困苦、愁闷思乡的情怀。上片写景。一开始“碧云天,黄叶地”,用节奏紧促的三字句连顿,马上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纯净的碧云连天万里,黄叶萧萧而布满大地,让人感觉到浓浓的秋色扑面而来。这两句是开阔大笔,境界高远。
紧接着,作者收回视线,渐次从小处着笔。先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写纯净而多姿的秋水寒烟。又到“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是写山水斜阳和芳草,几笔勾描让人印象深刻。“芳草无情”,其实慢慢引出了下片的主题:乡思。
作者在西北边塞,于漫天秋色中遥望芳草天涯,想到故乡是很自然的。因此,“黯乡魂,追旅思”便有了着落,过渡非常自然。下句是说,看罢斜阳,到了晚上,除了做好梦,否则难以入睡,这从侧面反映作者乡思之深。
何以排遣这愁闷呢?作者认为,去明月楼头独倚而望远思乡是不合适的,因为那样只会更让人伤怀。那么不如饮酒,但谁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乡思之苦非但没有缓解,反而更深,竟然化作泪水夺眶而出了。
从写作手法来看,本词极有矩矱,上片重在写景,下片重在抒情,情景相融,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