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天 2017-10-16

学诗计划|《南行别弟》: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学诗计划——南行别弟   来自新华网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聚散离合。每到离别时刻,眼前的一切景物仿佛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奔腾的江水、飞扬的花瓣都染上了愁绪,“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南行别弟》就将难以言说的离愁别绪化在水波与落花之中,其中伤痛,令人唏嘘。

南行别弟

韦承庆


澹澹长江水,

悠悠远客情。

落花相与恨,

到地一无声。

本诗是一首五绝,虽然短小,但却有情有景,写得婉转动人。江水微波,淡淡荡漾,本来这是极其美好的、容易引起愉悦的景色。但是画面中突然增加了“远客”,先前的愉悦于是变得有些不确定,甚至一种略带提示性的悲伤情绪已经若隐若现。是的,在长江之畔,诗人作为一个即将南行的“远客”,与他的弟弟道别,其依依不舍的心情可以想见。

诗人感于别离,看到落花,更觉得落寞。君不见落花纷纷扬扬,乍辞故条,这不也是一种别离吗?它们轻轻坠落在地,无一丝声音,其伤其痛,唯有此刻的诗人才能细腻地理解。

诗人似乎与落花成为了一个整体,他们忽然有了可以交流的情感通道。宋代学者李仲蒙曾说:“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这首诗可谓比兴兼具,读之让人荡气回肠。

诗宝

诗君好,对诗人韦承庆不熟悉,能介绍一下他吗?

诗君

韦承庆,字延休,今河南原阳县人。武后当政时期,曾拜凤阁侍郎,同平章事。任职期间,他依附当时的宠臣张易之。后来,张易之被诛,他也因而获罪,被流放岭表。后被召回,不久后即死去。韦承庆能诗文,但多数散佚。《全唐诗》今存其诗七首。

诗宝

首句中的“澹澹”怎么理解?“长江”是指现在的长江吗?

诗君

“澹澹”是指水流波动的样子。“长江”,长远的江流,不必是今天的长江。

诗宝

这首诗读来很悲伤,是不是在他被流放时所写的啊?

诗君

“韦承庆在晚年曾有被贬岭南的经历,这首诗是不是作于被贬离京之时,如今已经无法考证。但是从诗意来看,这种可能性很大。若果如此,则诗中那种浓烈的悲伤情绪,又是作者生平宦海浮沉的投射,其深沉的感喟更是令人唏嘘。

诗宝

谢谢诗君!今天又受教啦!

  • 大师姐:
    作诗一首。

    无题

    久别三春景,

    应怜一季秋。

    东风知有信,

    何日访红楼。

  • 秋师妹:
    大家都写别离,我来个相聚。

    巫山一段云· 相聚

    兰庭清风送,闺房笑语嫣。小楼侠义吐豪言,伴媚影翩翩。

    北斗星光乍现,诗海行舟未晚。结盟半世骨风藏,一任笑痴狂!

  • 龚师兄:
    作诗一首。

    外出至嘉兴当湖,夜晚见窗灯点点,思念妻儿,遂有此作

    当湖风物似明州,

    点点窗灯起别愁。

    今夜妻儿应念我,

    归心散作满城秋。

  • 九师兄:
    我来一首词。

    纥那曲·送天台蔡兄弟

    秋尽日茫茫,得寒天欲霜。

    斟茶且当酒,归路却风凉。

  • 兰师兄:
    离别的久了应该聚一下。

    回乡约友

    金樽好酒莫停杯,

    月透轻纱笑不回。

    莫叹春华容易老,

    年年香阁一枝开。


南中咏雁

韦承庆


万里人南去,三秋雁北飞。

不知何岁月,得与尔同归?

折杨柳

韦承庆


万里边城地,三春杨柳节。

叶似镜中眉,花如关外雪。

征人远乡思,倡妇高楼别。

不忍掷年华,含情寄攀折。


中秋与诗友游西湖

形上


曲柳翠荷绕白堤,

孤山映水草萋萋。

曲歌萧远湖滨闹,

太极虚顶净寺稽。

九只松鼠戏樟树,

几抹闲游喂玉米。

观览逶迤雷峰塔,

送宾以至晚霞西。


如梦令·思乡

任(姓也)


瞭望远山红叶,

暮色近思乡切。

似见老屋旁,

金桂飘香浓烈。

秋月,秋月,

夜冷冷情难惬。

010020040410000000000000011106911293479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