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的诗人也一定是伟大的导演。李白在这首长诗中,自如地操控着镜头视角的变化。一开始,我们仿佛看到一个长镜头:奔腾呼啸的黄河滚滚向前,巨浪腾空,入海不归。紧接着,又仿佛看到一个慢镜头:高堂明镜,坐看青丝缓缓变成白发。两个镜头,一则把空间(黄河)展开于流动的时间之中,一则把时间压缩在逼仄的空间(高堂)之内,通过强大的反差来导出同一个意义指向:生命渺小,人生短暂。
于是,李白习惯性地用饮酒作乐、放浪形骸来解决这个矛盾。镜头开始变得繁复,切换开始变得快速。“人生得意须尽欢”“会须一饮三百杯”,这些句子脱口而出,浑如弹丸,好像是李白喝酒之前的一番开场白。
再接下去,李白似乎有点微醺了,但还不尽兴,于是索性大呼“岑夫子”“丹丘生”:我们一起来唱歌喝酒吧,古来圣贤皆去,只有饮者名留至今。然后,我们仿佛看到李白更加狂放了:主人你嫌我钱少吗?我想与你痛快地喝。将我的五花马和千金裘卖了去换酒,来与你一醉方休,同销古今之愁。至此,诗歌进入高潮,一个手舞足蹈、酒酣耳热、纯真浪漫的诗人形象慢慢定格下来。
本诗最大的特色就是语言流利畅快,毫不阻滞,北宋诗评家严羽曰:“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这首诗真是“喷”出来的。余光中也说李太白“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用以论此诗,极其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