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7/21 09:27:00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走浙岭古道,“读”徽商精神

字体:

  李传玺

  近日,我爬了浙岭古道。

  当年,这条古道是徽商走出大山重围的一条主要孔道。有句老话叫“无徽不成镇”,就是说只有有了徽商的经营,一个地方才能发展成市镇。可徽商是怎么走出去的呢?一般有这么几条道:东南向沿新安江或者徽杭古道,走向杭州;东北向出旌德、泾县或沿青弋江到达芜湖、南京,再走向扬州、苏州;北向出太平、青阳或沿旌歙古道或沿秋浦河过江发展;西向出江西浮梁到古彭泽,再走向九江、武汉;南向即沿着这条徽饶古道走向景德镇,再前往上饶、福州。走这条道,必得翻过眼前这座大山浙岭。

  我们是早上八点十分从山脚下的樟前村动身的。樟前村是一个古村落。由于是爬山前最后一个村落,当年往来客商基本都要在此歇一歇,由此也带动了村子的繁荣。蜿蜒好几里长的街道,全是宽宽大大的青石板铺筑而成,如今两边还残存着许多木架构的店铺。当然也带出了这里的人,香港实业家汪松亮就是从这个村子走出去的。改革开放初,这里仍然不通公路,出产的茶叶和木竹,依然只能采用传统方式,驮着翻过大山运出去或者等雨天浙溪涨水扎排放出去。那时汪松亮已经把厂开到了深圳,家乡人前去找到他,他和爱人顾亦珍商量后,拿出巨资,不仅捐建了板桥小学、樟前小学、海阳中学实验楼、休宁人民医院住院部大楼,还修建了从休宁通往婺源的公路。如今这条公路叫松珍公路,就是为感谢他们的家乡情怀,而以他们夫妇俩命名的。

  沿着松珍公路,当地朋友开车先将我们带到履安桥——如今徒步攀爬的起点。这是一座老桥,单拱。东侧拱顶刻着“浙水灵源”。这里的山叫浙岭,水叫浙溪,溪水东去,汇入新安江,再汇入钱塘江,最后汇入大海。西侧拱顶刻着桥名“履安”,边款写着重建的时间“道光七年”。为什么叫履安?很明显,平安起步,也预祝从今往后一切平安。再往深里想,那就是要先把开头一步步走踏实了,才能把往后的路走得平安。也许出于这个考虑,履安桥建造得有种浩阔的气象。桥面很宽大,足有四五米,上下桥以及与路面相接处,都显得很舒缓。

  下到水边想拍几张桥的照片,正好一缕朝阳投射到“浙水灵源”几个字上。朋友在岸边喊道:“捡一块小石头带到山顶。”

  “为什么?”

  “到了你就知道了。”

  既然如此,那就认真找一块吧。

  开始爬了。这条古道上居然只有我和爱人两个人,恰好给了我好好打量古道的空间。

  过了桥,有两三里路是沿着浙溪走。没有大的起伏,全用宽平的青石铺墁,即使对面过来人要错身也不觉得逼仄。临溪的一边,为了防止塌陷,很多路段都填砌了石块;临崖的一边,为了防止塌方,基本上都整齐地砌了石壁。石块间有的地方长出了茶树,有的地方长出了野花。“山花无数笑春风,临水精视迥不同”,也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溪边的花。

  再过一座小桥“登云桥”,即开始爬山。人们将这段一直到山顶的路名之曰“十八折”,也就是说有十八道近300度的大拐弯。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样是为了让人们好走。浙岭是大山,直接上,应该是六七十度的坡度。负重前行的人,爬起来该何等吃力,于是依坡就势,增加“之”字形拐弯,让路尽可能放缓,虽然多走了些路,但走起来却要松快许多。路同样尽可能增宽,不仅使相向的人错身容易,也使人没有迫临悬崖的惶恐感。同样用宽大的青石铺墁,但同溪边的路又有所不同。上层的石稍压一点下层的石,每一阶最多只用两块断石拼接,靠崖的一边一定要宽些,每两三个这样的台阶上再压一块整石阶,这样整个古道的石块都不容易松动。

  正是由于整个古道铺砌得如此用心,这段路至今保存完好,我们也走得心情舒畅。一路听听溪声,嗅嗅花香,还可以同茶农们随意交谈几句。山下开成了茶园,当年这里运出去的就是茶叶与竹木,应该说茶园也有历史了。经由一代代人养护,如今茶树都比较大。天气一转暖,茶树枝叶开始疯长,现在都是老头老太太在家,根本摘不及,只能用手成把地捋。他们一大早就上山来了,此时已经摘了快一大篓了。虽然现在茶青只有两三块钱一斤,但这样一天摘个一百多斤,收入也还可以。看他们那样努力,我们的劳累似乎一下减轻很多,往上爬的劲头也增长了很多。

  为了更好地保障行人的攀爬,山道上盖有亭子供人休息。在你的想象中,亭子应该是什么模样,圆的,攒尖顶,几根柱子撑着,蹈虚凌空,一派超凡脱俗,书上都是这么记载的,画上也都是如此描绘的。但这里的亭子不是这样。这里有两座亭子,半山腰的“继志亭”和山顶的“同春亭”。据记载,一开始人们也是造成标准样式,但在这高山上,常年遭受大风,要不了多长就损毁倒塌了。于是人们再盖时把它盖成骑路亭。比如继志亭,纵向跨路而建,三开间,两边山墙开门,墙体下大上小,且全用大小不一的方块整石榫接砌筑。从此,风吹不倒,雨淋不坏,雪压不垮,水冲不走。现在这个亭子是嘉庆年间重造的,到现在墙体基本完好如初,看上去厚重稳定感极强,还给人一种历史沧桑的意味。

  半山腰之上全是树林,山风习习,吹来松香、鸟鸣,也吹来一种节奏欢快的吼声。朋友说,那是麂鹿,它们吃饱喝足了,正在林间散步呢。如今生态好了,这里也少有人来,动物们自然快乐了。

  浙岭海拔811米,顶端是春秋时期吴国与楚国的分界之地,如今仍立有康熙年间当地著名书法家詹奎所书的“吴楚分源”碑。这里还是长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

  岭北修上来的松珍公路在山顶处仿“继志亭”建了座“松珍亭”,同样是感谢汪松亮顾亦珍夫妇的捐建。亭内展示着汪松亮的事迹。他1926年初春前往上海跟随姐夫当学徒,两年后靠着姐夫给的微小本钱摆摊创业;50年代迁居香港,和夫人顾亦珍合力经营“造寸”女士服装,逐渐发展成香港华孚制衣集团公司,再联合联亚集团上市,成为香港女士服装行业的翘楚。他极善于把握商机,并有果断决策的能力。香港电动玩具业初始,他认定制造这些玩具所需之马达必优于玩具的制造,毅然于1958年创办德昌电机厂,后发展成为拥有上万名员工的大公司,1994年又成为恒生指数的成分股。凭其业绩,他跻身香港第一代工业家之列。当世纪之交,家乡人找到他,希望他为家乡发展做点贡献时,他和夫人慷慨拿出巨资帮助家乡开展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建设。看看眼下的公路,不禁让人感慨这个“松珍亭”就是个最好的励志亭。

  亭子后面是顶峰,古道从两个土堆中间穿过,西边稍高些,东边稍矮些,似乎是道崖壁,由此让人觉得顶峰是道关隘。及至走过才看到,它不是关隘,稍高的是一座古人的墓冢“堆婆冢”——一位方姓老婆婆的墓冢。她的墓一开始也没这么高,而是后人逐渐堆高的,以至于现在成了此岭的最高点。那么,后人为什么要纪念她,并为她堆墓?原来此路开通后,老人家搬了上来,开荒种地,独自生活,艰难之余,竟还关心来往之人,长年累月在草棚外摆一小摊,免费为大家提供茶水。后来她去世了,就葬在草棚后面的山坡上。为感谢她的爱心,每位从此路过之人都会从山下带一块石头或一把土,恭敬地放在她的坟头。爱心成了传统,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于是她的墓逐渐长了起来,长成了岭的最高峰。

  而且此峰还在往上长。我登上墓顶,看到上面又形成了一个新石土堆,说明爱心仍在延续。至此,我忽然明白朋友为什么在下面让我捡块小石头带上来。我虔诚地掏出,然后双手捧着将之奉摆在坟头。

  而我更忽然明白,此种传统可能还包含一种告诫,爬此山,你之所以履安,就在于建造路桥的家乡人的艰辛付出,还有像方老婆婆这样的关怀与仁心。让你捡块小石头带上来放到坟头,就是要让你“继志”:必须记住这些艰辛付出、仁心爱意。也许只有记住这些,并把它们融入到你以后的人生旅程中,你才能走得更加稳健、更加长远。

  而这,是不是徽商之所以成为儒商,并在当年发展壮大的真正精神特质呢?

  

【责任编辑: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