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12 10:21:45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循迹“谢公屐” 品读温州山水

字体:

  温州谢公亭。 李剑平摄

  温州江心屿一景(新华社资料图片)。

  李剑平

  历史给了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一年时间,谢灵运却给了温州千年的盛名。

  地处东南沿海的浙江省温州市,被誉为温润之州,山奇水秀、景物如诗。422年,谢灵运任永嘉郡太守,他游历山水写下《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等20余首山水诗,开永嘉诗派之先河,脍炙人口,传诵千秋,令文人墨客神往。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刘禹锡、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等唐宋名家纷纷赋诗,把山水诗传承和发展为古典诗歌的一大流派。

  如今,距谢灵运任永嘉太守已过去1600余年,这些山水诗的创作地与描写地,至今仍有迹可循。在温州,纪念谢灵运诗文作品和踪迹的建筑有大小80余处。寻声踏遍谢公屐,温州山水佳句多。

 春草池边 一梦千年

  在温州市中心五马街中央,有一幅石刻的温州古郡图,记载了温州郡治的模样。

  温州市诗词楹联学会会长金文平说,温州古城1700年来城址从未迁移。东西方向的禅街、五马街、公园路一字贯穿温州古城,连接松台山、华盖山、积谷山,延绵不断的石板路直通积谷山下的春草池和池上楼。脚踏在石板上,发出一连串清脆的历史回响。

  423年春暖花开季节,谢灵运坐轿出游,目的地为郡城一两公里外的积谷山。在这里,他写下《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

  谢惠连为谢灵运的族弟,又称“阿连”。谢灵运在创作此诗时有一个小插曲,后被衍生为历史典故。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歌评论《诗品》中记载:“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堂,思诗竟日不就,寤寐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故尝云:‘此语有神助,非我语也。’”

  此诗被历代贤达认为是谢灵运的成名作与代表作。其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曾被摘选为科举试题。

  李白在3首诗中用到这个典故,其中《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写道“梦得春草句,将非惠连谁”。白居易也有3首诗用到这个典故,其中《首夏南池独酌》写道,“依然谢家物,池酌对风琴。惭无康乐作,秉笔思沉吟”。

  到了宋代,欧阳修在两首诗中引用“春草池”,如在《留题安州朱氏草堂》诗中写道,“蛙鸣鼓吹春喧耳,草暖池塘梦费吟”。此外,苏轼、苏辙、辛弃疾、黄庭坚、晏几道、秦观、杨万里、陆游、王安石等人都曾在作品中借用这一典故。

  自元代起,用此典故的诗人不胜枚举。此外,此典故也入画,入小说,并走出国门。南宋理学家朱熹劝学诗《偶成》“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被传播到日本。明代画家唐寅所画《梦草图》为名士所收藏。清代曹雪芹《红楼梦》叙述大观园竣工后,宝玉一逞诗才,为蘅芜苑题咏《蘅芷清芬》:“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自南朝以来,关于春草池、池上楼的所在地,在温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在积谷山下,另一说是在永嘉郡治(今温州市实验中学广场路校区)。

  驻足细瞻,冬日暖阳照耀下,池上楼折射出金色的光线。二楼檐下居中的位置,悬挂着一块木制牌匾,“池上楼”三个描金篆书字闪闪发光,屋顶瓦檐的立面雕刻着精美图案,在空中勾勒出长长的画卷。

  池上楼最初建于南朝时期,历代数遭损毁、重建。1825年温州邑人张瑞溥卸任湖南监理粮储道回乡,靠着谢池建楼三楹,临池设靠槛,重檐歇山顶,仍名池上楼,以复谢公之旧。同时,添建“怀谢楼”“春草轩”,额名“如园”。池上楼1981年被列为温州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挂牌为谢灵运纪念馆,2023年更名为“山水诗第一楼”。

  积谷山,奇峰翠削,古树参天,晌午阳光也照射不到地面。树影婆娑,光影斑驳,悬崖峭壁上长满藤蔓植物,只有“谢池”“气如虹”摩崖题刻仍依稀可见。山上潺潺流水,穿过月带桥,汇入春草池。

  春草池不圆不方,不大不小,池边怪石嶙峋,几棵高大的古树像遮阳伞一样遮住大半个池面,随风飘落的树叶给池面铺上一层黄金甲。这似乎在告诉来访者,冬去春将来,又将迎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景致。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温州古城西北角,有一座永清门,是古城7座城门之一。门外的憩节亭,对着江心孤屿,郡守于此迎来送往,即现在的江心屿码头。

  眼前的江心屿,横卧瓯江,东西狭长、南北窄,登临瓯江“蓬莱”胜境,只有坐船跨越这500多米宽的江面,别无他途。顺着码头人流,登上江心屿一号轮渡,汽笛一响,船底浊浪翻滚,拉着满船乘客离岸驶向江心屿。

  站在江心屿回望温州城市的轮廓与天际线,瓯江变成一条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谢灵运乘坐的一叶小舟或许曾在这江面上乘风破浪,向江心屿进发。当时的江心屿还是孤悬于瓯江中、东西山之间的一座原生态小屿,中贯川流,碧水蓝天,交相辉映。心旷神怡的谢太守写下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登江中孤屿》:“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据北宋四大部书之一的诗文总集《文苑英华》载,唐代曾以名句“空水共澄鲜”为科举题。

  对于瓯江孤屿名胜,李白在《与周刚青溪玉镜潭宴别》中写道,“康乐上官去,永嘉游石门。江亭有孤屿,千载迹犹存……兴与谢公合,文因周子论……”杜甫作《送裴二虬作尉永嘉》:“孤屿亭何处,天涯水气中……隐吏逢梅福,游山忆谢公。扁舟吾已具,把钓待秋风。”表达他急切向往的心情和送别好友的深情。

  孟浩然则来了一场说来就来的永嘉之旅。732年春,孟浩然在长安上书献赋以求汲引未果,于是漫游吴越,自越到永嘉会友,穷极山水之胜。因为他的同乡好友张子容也被贬至乐成(今乐清市)任县尉。张子容得知好友要来永嘉,就赶到瓯北上浦驿馆等候。一个是仕途遇挫,人生无望,另一个是被贬荒海边,心生苍凉,他乡遇故知,对酒当歌,喜极而泣,悲从中来。孟浩然写下《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逆旅相逢处,江村日暮时。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乡关万余里,失路一相悲。”

  韩愈也来了。在饱览瓯江孤屿后,他写了一首《奉和虢州刘给事使君三堂新题二十一咏·孤屿》。尽管离谢灵运当太守相隔300多年,年年岁岁屿新变,岁岁年年鸟飞还。韩愈以鸟喻人,托物言情,“朝游孤屿南,暮戏孤屿北。所以孤屿鸟,与公尽相识”。

  吟咏永嘉山水的诗作中,温州刺史张又新沿袭永嘉郡太守谢公的风范,著有《永嘉百咏》诗作,到现在大部分诗已散佚,仅存十余首,《孤屿》诗就是百咏之一。

  温州知州杨蟠在1095年走马上任时已近八旬,是温州历史上年龄最大的行政长官。杨蟠老先生登临的孤屿已有双塔耸峙。其中,东塔始建于869年,塔高28米。西塔始建于969年,塔高32米,双塔修建时间相差100年,均为砖身木构,阁楼式立面。杨蟠又效仿唐代刺史张又新,创作《后永嘉百咏》,把自己对温州山水之爱汇集在诗作中。

  填平江心屿中川、连接东西两屿的是高僧清了。1137年,清了禅师奉诏从浙江舟山普陀来江心屿传经,率众填塞中川,把两屿合二为一。填塞处建寺,名为中川寺,又称江心寺。1158年,陆游被朝廷任命为福建宁德主簿,赴任途中夜宿温州瓯江孤舟中。恰逢夜寒霜重,陆放翁冷得彻夜难眠,第二天登临江心屿游玩,得知“是夕,新永嘉守亦宿此寺”。他在江心寺僧人住房的墙壁上题刻一诗,幽默讽刺了一下太守:“史君千骑驻霜天,主簿孤舟冷不眠。也与史君同快意,卧听鼓角大江边。”

  文天祥的到来,是兵荒马乱时期。1276年二月,担任议和使臣的文天祥被元兵押解到江苏镇江时,他伺机逃脱,转辗南归,于四月八日经海上路线来到温州并驻足一个月。在一个月夜,文天祥趁着潮水乘舟来到江心寺,并写下《北归宿中川寺》。文天祥去世200年后,明代永嘉知县刘逊向温州知府项澄建议,在江心寺东侧隙地建祠纪念。现祠为1636年重修,1981年浙江省文物管理部门拨款全面整修,1983年列为浙江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浙江候补县丞江湜是在船上远眺孤屿的。1860年太平军围攻杭州,江湜从混战中逃出,到温州投靠友人永嘉知县陈宝善。他在诗中专门提到了江心寺东边的孟楼,“天与瓯江自千古,我思谢客不同游。潮平别浦帆初落,野阔孤飞鸟亦愁。蓦地乡心来一片,明朝题上孟公楼”。江湜孟楼题诗,揭开了江心屿近代诗歌的序幕。

  作为清末著名维新思想家的宋恕写有《孤屿怀古》诗:“题诗对酒忆唐贤,海宇清平韵事传。凭吊江潮夷犬吠,大英领事孟楼眠。”东塔曾有平座、栏杆和出檐,内有扶梯直上塔顶,可俯瞰温州城。1894年东塔山下修建英国驻温州领事馆,次年落成,并以警卫之需为借口,强迫温州官府拆除塔内外的飞檐走廓,留下一座中空无顶的塔身。孟楼的牌子后来被复名“浩然楼”至今。楼名一说源于文天祥《正气歌》“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一说是为纪念孟浩然曾游江心屿。

  在江心屿听闻历史典故时,同行者突然戏言:“我们脚下的沙有起伏。”难道是江心屿的地基不牢固?此非戏言,早在宋代许及之《题江心寺》诗中,就做了详细记载:“屹立中川屿,江行结斗城。千滩界岩下,两塔涌波擎。布地有沙涨,中天惟月明……”现在的江心屿经航道整治,滩涂改造扩展到1000亩,也是千年来大自然潮涨潮落,泥沙日积月累的杰作。

  谈笑间,不知不觉走到了江心屿的谢公亭、古码头,这是谢灵运当年登屿的地方,古树参天,恰遇瓯江退潮时,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都说钱塘江大潮壮观天下无,同处东南沿海的瓯江潮也是毫不逊色。当然,江心屿的潮水在不同时期的诗词作品,呈现出不同的意境,有怒有喜,有静有动,有涨有落,有风有雨。宋代中书舍人张扩《宿温州江心寺》中的潮水为“潮声四面风”。元代秘书监监丞李孝光《江心寺赠唐博士》诗中变成“银浪舞轻航,天风起石塘”。到了明代户部尚书黄淮《江心寺》诗,成了“画栋云飞南浦雨,绮窗月涌蜃江潮”。

  明代温州知府文林在1498年游孤屿时,看到“谢公亭畔题诗石,半蚀苍苔字两行”。此亭处在孤屿西山下,为谢灵运常观江景处,唐宋元屡有兴废,明清时期多次重建。现在的谢公亭为1952年所建,1980年重建,六角攒尖顶,黄色琉璃瓦、朱红圆柱,中间一块大理石碑刻有谢康乐像。旁边巨石堆中刻有李白诗作,以及清初文坛知名人士朱彝尊“孤屿题诗处,中川激乱流”诗句。谢公亭旁有建于北宋1102年,明代1591年重修,取谢公《登江中孤屿》佳句的澄鲜阁。谢公亭、澄鲜阁在1981年列为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亭阁长相望,繁华一水间,谢公遗韵在,春草正堪怜。

  如何灵运屐,不到此山中

  谢灵运往郡南山水行进中,第一个地方就是南亭驿站。谢灵运写有《游南亭》诗:“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宋代《太平寰宇记》载:“南亭,去州一里”,即现在温州市鹿城区莲花路段,芙蓉池里“接天莲叶无穷碧”的盛景,被鳞次栉比的高楼与车水马龙所取代。

  沧海变桑田,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写的“帆海”就是当今温州市瓯海区茶山街道与丽岙街道交界处,赤石为帆游山的一段红色山体。诗中的佳句“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不光为南朝诗人谢朓《别王丞僧孺》“首夏实清和,余春满郊甸”所用,李白《同友人舟行游台越作》诗引用“楚臣伤江枫,谢客拾海月”,而且成为清代浙江、天津以及殿试的科举试题。

  往北巡视乐成县(今乐清市、洞头区)灾情、农民生产自救,谢灵运在途经瓯江口的盘屿山(今乐清市磐石镇)时,写下《行田登海口盘屿山》《白石径为民行田》。雁荡山就在乐清湾畔,丹霞地貌,由1.28亿-0.98亿年前多次火山爆发形成,山上有湖,芦苇结荡,秋雁宿之。行遍温州山水佳丽地的谢灵运,有没有到达和发现雁荡山?

  从小生长在雁荡山的向导连伟青试图带领我们揭开这个谜底。她说,雁荡山开凿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核心景区为“二灵一龙”,即灵岩、灵峰和大龙湫。再加上雁荡山离东海海面6公里左右,北纬28度,太阳下山后海上的晚霞映射在陡峭的赤岭之上,山水朦胧,天下奇观。现在从乐清市芙蓉镇筋竹涧(又名斤竹涧)沿溪而上,到达大龙湫、灵峰10公里左右,车程15分钟。

  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曰:“猿鸣诚知曙,谷幽光未显。岩下云方合,花上露犹泫。逶迤傍隈隩,迢递陟陉岘。过涧既厉急,登栈亦陵缅……”

  此趟筋竹涧之行,谢灵运带领一众人马,披荆斩棘,伐木开道,走得异常艰苦。1600多年后,筋竹涧的山还是那些山,涧还是那些山涧,路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连伟青说,20多年前,她与初中同学春游时走过一趟筋竹涧至大龙湫的崎岖山路。这次当向导,是她第二次走在这条路上,平时没有什么人走,只有那些专业“驴友”才会攀行此山道。

  我们步行至筋竹涧,呼啸的山风从耳边掠过,突然迎面走来一支驮队。连忙向马帮的赶马人打听,马帮怎么在这里还有用武之地。赶马人说:“往涧里走的路太惊险,基建用的水泥、沙子全靠驴、马驮上去。”话音刚落,马帮的三五匹马就驮着笨重的建材,鼻子发出“呼哧”“呼哧”沉重的呼吸声,从我们身边走过。马蹄踏在高低不平的山石上,响起沉闷的哒哒声。

  山路从溪涧蜿蜒至山腰,峰回路转,怪石嶙峋,时而穿悬崖峭壁而过,时而临深渊而行,山谷中一团团潭水深不见底,发出幽森森的墨绿色波光,四周是光滑的石壁和巨石。因此,在1600多年前,谢灵运所生活时代的工程施工技术、设备与物料,在十天半个月内根本不足以克服和打通这些险峻山峰的阻隔,没有抵达大龙湫,绕路到其他地方去是情理之中。

  与谢灵运擦肩而过的雁荡山到底有多奇美?张又新在《题常云峰》中说:“彩云香雾昼常蒸,君能到此消尘虑。”到了宋代,雁荡山水吸引达官贵人和社会贤达前来居住与吟咏。

  在温州知府、乐清县尉以及状元乡贤笔下,雁荡山养在深闺,美不可言。隔壁台州府黄岩人杜范,在宋代任兵部尚书、枢密使,写下《雁荡山》诗:“东南富山水,杰气钟雁峰……或叠如锦缬,或铸如青铜。或前如舞凤,或却如飞鸿。或伏如卧虎,或矫如游龙。”南宋山水诗人、温州平阳人林景熙在《芙蓉山》诗中不禁发出“如何灵运屐,不到此山中”之问。

  大龙湫为“雁荡三绝”之首,瀑布水流发源于雁荡山的百岗尖,流经龙湫背,从连云峰197米垂直高度的悬崖飞奔而下,盛夏雨量大时像一条白龙直捣水潭,声如雷鸣,震天撼地;冬季水量小时,瀑布如珠帘下垂,不到几丈就化为烟云,落到水面像小白龙游来游去,神龙不见首尾。明代永嘉人黄淮历仕四朝,任过武英殿大学士、少保,写有《大龙湫》诗:“两崖拔地势争雄,中有银河一线通。声撼天风摇素练,光涵海日眩晴虹。”

  在雁荡山上,秀才与武将看到的是不同风景。戚继光在浙江抵抗倭寇和升任总兵官期间,1558年从台州率部来乐清剿寇经过雁荡山的盘山岭,1561年率部在台州、仙居等地大胜倭寇九战皆捷,1562年三月游览雁荡山,写起诗来意气风发,“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游雁荡山时就迷路了,其诗记载,“借问采茶女,烟霞路几重?屏山遮不断,前面剪刀峰”。

  清代吟诗雁荡山的上至乾隆,下到总督、巡抚、尚书。阮元在嘉庆、道光年间任户、兵、工部侍郎,浙、闽、赣诸省巡抚,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1798年四月雁荡之行,阮元写了3首诗,其中《石门潭》诗云:“晚潮东海绿,落日半山红。回首三重岭,皆藏云气中。”

  山水兼程一路诗

  谢灵运在永嘉郡写山水诗并非一时心血来潮,而是禀承一生对大美山河的热爱,抒发内心创作欲望的体现之一。我们可以从太守赴任、离任途中一路生诗找到佐证。

  因在413年、419年两次被罢免官职,到了422年,37岁的谢灵运第三次被贬职为永嘉郡太守。人生仕途接二连三地遭遇挫折和打击,令谢灵运有些心灰意冷。422年初秋,他离开南京赴任时,亲朋好友相送至石头城的方山码头,他写了题为《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邻里相送至方山》的送别诗。赴任途中,他取道家乡会稽郡(今绍兴)小住一段时间,并在《过始宁墅》诗里描写绍兴山水“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也写了与乡亲们“挥手告乡曲,三载期归旋”的期许。

  谢灵运赴永嘉郡的行程,需要绕道钱塘江、富春江、兰江到金华,再走陆路到丽水市缙云县瓯江上游支流恶溪,坐船下处州(今丽水市),经瓯江顺流抵温州,水陆兼程,山水相送,一路写诗。经过近一个月的奔波,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年)八月十二到达永嘉郡治所在地。听说新太守上任,百姓纷纷出来看热闹,孩童们骑着竹马,夹道欢迎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太守下船、登陆入郡治的地方叫“竹马坊”。北宋时期,竹马坊被列为温州古城三十坊之一,现在属于温州市鹿城区瓦市殿巷与童子殿巷。

  到达永嘉郡治不久,谢灵运就写温州山水诗《晚出西射堂》。“步出西城门,遥望城西岑。连鄣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该诗被《昭明文选》收录,唐代张铣注:“射堂在永嘉西,灵运独处,常不得意,作是诗也”。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西射堂,在州西南二里,今基址不存。”温州市谢灵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南航说,根据文献考证,西射堂在郡城西南松台山下、雁池西边,即今温州市鹿城区乘凉桥附近。

  春晓对秋深,此诗“晓霜枫叶丹”与“池塘生春草”一样,都是谢灵运写温州山水的佳句。西射堂也因此成为历代诗人咏怀温州山水的代表景点之一。有的诗作以其名句为题。据清代《清秘述闻续》记载,1835年恩科乡试顺天考场,出诗题为《赋得晓霜枫叶丹,得“丹”字》。

  谢灵运在永嘉郡太守的工作、生活状态,其《斋中读书》诗有记载:“虚馆绝诤讼,空庭来鸟雀。卧疾丰暇豫,翰墨时间作。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行政公务不忙,等待判案的官司不多,既可修身养病,又可翰海丹青,还可游历山水。他北登永嘉绿嶂山,写下“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南游平阳县岭门山,写下《横阳还峤上》(又名《游岭门山》):“海曲常寂寥,空馆盈情思……千圻邈不同,万岭状皆异。”

  在绍兴告别乡亲时,谢灵运曾说“三载期归旋”,可是一年过去了政绩如何,太守在《命学士讲书》诗中自我总结,“时往岁易周,聿来政无成”。《宋书》记载:“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遍历诸县,动逾旬朔。民间听讼,不复关怀。”因此,他不顾堂弟谢晦、谢曜、谢弘微来信相劝,向朝廷称病离职返乡归隐,并写了一篇《辞禄赋》、一首《北亭与吏民别》诗。

  北亭作为亲民爱民的象征,被李白在《赵公西候新亭颂》引用。《大明一统志》载:北亭“在府城东北五里,谢灵运为郡守,秩满赋诗与民叙别于此”。

  背海向溪,谢灵运溯瓯江北上,写下《归途赋》。舟到达丽水后,谢灵运走括苍古道,登岭始山行,离开瓯江流域时,他写下《初去郡》诗,诗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又是佳句,被孟浩然用为“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清秘述闻》记载1780年乡试,河南考场出题为《赋得天高秋月明,得“圆”字》。

  途经今金华市下辖的东阳市时,谢灵运还用民歌体写《东阳溪中赠答二首》:“可怜谁家妇,缘流洗素足。明月在云间,迢迢不可得。”“可怜谁家郎,缘流乘素舸。但问情若为,月就云中堕。”李白《越女词》(其四)写道:“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回到始宁(今绍兴市上虞区)的谢灵运继续山水诗创作,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佳句不断,成为闽、川、桂、晋四省科举考题。

  永嘉山水盛名天下

  在温州山水诗第一楼的“怀谢楼”中,谢灵运生平年表起始于385年他的出生地会稽郡始宁县,终于433年在广州被宋文帝刘义隆下诏书就地正法,49岁的人生以悲剧谢幕。

  永嘉郡太守一年任职的功过,历史上自有评判,但他的山水诗作达到的成就是没有争议的。早在南朝,就兴起模仿谢灵运诗文风格的写作风气。南朝陶弘景《答谢中书书》曰:“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谢灵运的诗歌还流传到日本。日本高僧空海804年至806年来唐朝留学,在《文镜秘府论》中就频繁提到谢灵运与其诗歌艺术。

  受谢灵运的影响和熏陶,温州自南北朝后,孕育了一批批诗人。《东瓯诗存》所收温州籍诗人有408家,《全宋诗》所收温州籍诗人250余家。谢灵运山水诗风继踵至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写温州“弦歌满市衣冠盛”的港口城市繁华,更写永嘉山水“时竟夕澄霁,云归日西驰”之美。

  温州山水是山水诗词的创作源泉。金文平说,温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定期组织会员和瓯江沿线各地诗友开展瓯江山水诗路采风活动,寻找诗人足迹,设置诗地标志,征稿和编写当代诗路发展成果,依托教育部门开设中小学山水诗课程、开展诗歌进校园活动。

  温州山水还是世界温州人的精神家园。温州人走到哪里,就把对温州山水的守望和相思带到哪里。“龙行九天焕新姿,诗吟华章传妙音。”欧洲龙吟诗社第十五届社长、温州籍华侨林鸿范说,该诗社进一步推动与旅法侨界融合,以及吸引西班牙、英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华文诗人相继加入。“龙吟诗页”定期与读者见面,每逢端午、中秋及重大纪念活动举办诗歌朗诵会,为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产生更广泛的影响。

  “永嘉山水天下秀,自古东南第一州。”这是千百年来,温州最美、最真的写照。

【责任编辑: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