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2/15 10:57:17
来源:新华网

新春走基层丨滩涂上“长出”300亩牡蛎礁

字体:

  新华网杭州2月15日电  在浙江温州瑞安市丁山二期主堤上向海远眺,4万多根“米字柱”斜插在滩涂上,一排接一排组成一个300亩的长方形矩阵,壮观场景令人震撼。这是温州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也是目前浙江省规模最大的人工牡蛎礁建设项目之一。

  在瑞安市丁山二期滩涂上,4万多根“米字柱”斜插在滩涂上组成300亩的长方形矩阵。新华网发 孙凛 摄

  中午时分,几位穿着专业服的人员趴在一块约2米长、60厘米宽的“滑板”上,一只腿露在外面当“桨”,迅速划进正月里气温低至零度、冷风劲吹的滩涂。他们是这片牡蛎礁的养护人员,长期坚守在大海上,隔几天就会前来巡察、修复、清理牡蛎礁,即使是春节期间,也不间断。

  牡蛎礁建设项目的养护人员在修复、清理牡蛎礁。新华网发 孙凛 摄

  “这里共有牡蛎礁8288组,41440根。”养护人员熟知每天的涨潮与落潮,洞察这片海域牡蛎礁的点滴变化。“你看,这些开着口的深颜色的牡蛎是去年长的。”养护人金亦武说,“这些小个头的、最外面这一层颜色浅一些、牡蛎口合起来的,就是今年长的。”

  有个立柱倒下了,养护人杨介商赶紧去固定好。他蹲下捡起了一只小青蟹:“看,这是野生的。这里不仅有牡蛎,还有海蜈蚣、小香螺等。”

  牡蛎礁建设项目的养护人员在修复、清理牡蛎礁。新华网发 孙凛 摄

  两年前,通过礁体去碱、牡蛎亲体培育、催产浮游幼体培育等技术手段,他们将小小的牡蛎籽种到斜柱上。刚种下时,牡蛎籽比指甲片小上许多。这些“米字柱”,每天涨潮的时候会被淹没,退潮的时候会渐渐露出海面。由于长时候受海水浸泡,它们为牡蛎生长提供了条件,久而久之牡蛎就越长越大,牡蛎礁的规模也随之变大。

  牡蛎礁建设项目的养护人员在修复、清理牡蛎礁。新华网发 孙凛 摄

  据介绍,温州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总投资2990万元,纳入中央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清单,分为盐沼修复区和贝类礁修复区。人工牡蛎礁建设项目就属于贝类礁修复区。牡蛎是海洋的清洁工,以有机碎屑为食,具有净化水质、生态保护的功能。牡蛎礁体矩阵能够削弱波浪对海堤的冲击力,具有防灾减灾功能。

  牡蛎礁建设项目的养护人员在修复、清理牡蛎礁。新华网发 孙凛 摄

  “瑞安靠海,盛产鱼虾蟹。我们一手抓生态养殖,一手开展生态修复和污染防治。”瑞安市自然资源局工作人员王龙娜认为,这些巨量的牡蛎,一边可以用于生态修复,一边可以用于养护,将实现“双丰收”。

  “该工程坚持‘尊重自然、生态优先’的原则,探索科学高效的海岸带保护修复模式,有效保护海岸带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维护区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飞云江口丁山二期海岸带区域生态、减灾协同增效,提高海岸带生态功能和防灾减灾能力。”温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认为,该牡蛎礁项目将成为温州乃至全省海岸带综合整治与修复的样板。

  温州市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是瑞安加大海洋资源保护众多案例中的一个。近年来,瑞安市坚持开发和保护并重、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并举,加大海洋生态修复力度,推动可持续发展。

  监制:翁璟

  策划:马江

  统筹:胡炎桢

  采写:周筱隆 夏盈瑜 孙凛

  核校:张灵

  供图:瑞安市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