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城市,龙港市一直在探索发展文化空间建设。近年来,为破解乡镇体制缺层、文化单位缺失、专业人才缺少等现实难题,龙港市引入“合伙人”理念,动员统战力量参与,共同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空间,为城市的文化繁荣注入新动力。
乡贤众筹 门前风景变“钱景”
位于海畔平原地带的龙港林家院社区,是温州最早的对台商贸集散地、海上商品货物运输和建筑材料蛎壳打捞专业村。近年乡村旅游兴起后,林家院人以儿童友好和海运文化为主题打造了精品村庄,让林家院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林家院社区的“蝶变”过程中,乡贤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自2015年开始美丽乡村建设以来,老旧房修缮、河堤护栏修建等每一件大事,乡贤都慷慨解囊。2023年,林家院社区乡贤共富基金设立,仅首期资金就募集到200余万元。
3月9日至11日,第二届林家院社区海运文化节在林家院社区举行。传统祭海仪式、港味人鲜市集、砻壳技艺、水上飞龙、非遗打铁花……文化节上的丰富活动让人目不暇接。据悉,此次海运文化节的大部分筹备费用来自乡贤。
临近的三园社区,同样是龙港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10多年前,三园社区乾头村乡贤共筹集200多万元美丽乡村建设启动资金,令乾头村从荒凉村庄变成精品村庄。随后,民宿、酒楼、轻奢营地等业态纷纷集聚,三园社区走上了通过“卖风景”助力百姓致富的道路。
此外,龙港市还以龙港文化场所改造提升行动为契机,倡导乡贤反哺赋能乡村文化振兴,带动三园社区乡贤将老宅花费百万元装修后,无偿提供作为公共书房,为群众提供阅读、休闲服务。
“合伙”共建 文化空间更多元
2022年11月,龙港开放了龙跃路城市书房、翠湖城市书房、夹纻漆器博物馆等8座既有颜值又有内涵的文化场馆。半年内崛起8大场馆,见证了“龙港速度”,也见证了龙港“城市合伙人”的多元共建效率。
据了解,龙跃路城市书房原为老水厂,经龙港水务公司投资近2千万元改造而成,将一代龙港人的集体城市记忆打造成了新一代龙港人心中的文化地标。
西排城市书房则是发动乡贤力量筹建而成。西排社区在建设滨水公园项目时,结合周边居民精神文化需求,采取党员干部带头、乡贤自愿参与的捐款方式,最终筹集资金400万元配套建成城市书房。
位于龙港市湿地公园中的温州夹苎漆器博物馆、龙港箫逸美术馆等民办文化场馆集群,则是以“服务换场地”模式建成。据悉,支持民办场馆在满足自身商业需求的同时,向社会提供公益文化服务,是统战团体社会实践的重要路径。
近年来,龙港统战力量参与建设城市书房、乡村书局、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空间共22个,累计节省财政建设资金近1亿元。
运营共管 文化发展动能足
回首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来自周边地区的“万元户”在龙港集资建城,成为这座城市最初的“城市合伙人”。在一批又一批“城市合伙人”的建设下,40年过去,龙港常住人口从6000人增长到47万人,辖区面积从7.2平方公里增加到184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从500万元增长到409亿元。
2023年10月,龙港市正式发布“城市合伙人”IP,“青年理想地”的概念也应运而生。龙港由此向全球青年发出召集令:来龙港,致青春,创未来!
龙港文化空间的运营,也秉持了同样的理念:来了就是文化空间“合伙人”,大家一起运营共管。
为平衡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增多与政府直接供给能力有限的矛盾,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梳理了非遗展演、全民阅读、艺术培训等4类16项公共文化服务职能转移清单,委托8家社会组织参与全市10家公共文化空间运维;推动姜立夫纪念馆、谢云纪念馆等乡村文化场馆与旅行社合作,通过研学课程、农耕体验等形式,实现文化场馆与周边民俗、非遗等其他文化资源形成互动。
新型文化空间管理离不开青年力量。龙港市通过公开招募、农创客等形式,植入“书房+咖啡”、“乡村博物馆+研学”、非遗手作等新业态,搭建了华中西斋书局、九龙河思源书局等青年创业与社会公益“双向奔赴”的平台,持续为龙港引流。
可以预见,在“合伙人”的共同经营下,龙港这座年轻的城市将变得越来越有颜值,越来越有文化。(陈晓光 翁卿仑 林守将/文 龙港市委宣传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