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制造、袜业、汽车配件等传统产业用上新技术,智能视觉、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新兴产业从无到优,在外乡贤回乡投资创业、创新人才纷至沓来……这是浙江省诸暨市经济当前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在4月5日的2024诸暨发展大会上,绍兴市委常委、诸暨市委书记沈志江表示,新时代的诸暨,发展机遇多、发展空间大、发展前景好,正以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坚定,迈向中国式现代化实践新征程。
打造杭绍都市区金南翼、新质生产力先发地,诸暨如何向“新”而行、蓄势崛起?解码诸暨经济开发区,以窥浙江新质生产力培育新路径。
喜新不厌旧,传统产业向新而行
位于诸暨经济开发区的浙江恒久传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71年历史,以生产链条设备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企业。
诸暨是浙江省老牌工业强县。现如今,传统制造业仍是诸暨实体经济的主体,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诸暨立足制造业优势,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
“‘老’并非落后的标签,只要善于用好新技术,就能让传统企业再立潮头。”该公司总经理钱建新介绍,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如今企业实现了智能无人叉车自动堆垛装卸、生产流程全面监控和优化、智慧大屏实时跳动生产数据……企业生产效率提高25%,成本降低12%,产品各项指标超国际先进水平20%以上。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喜新不厌旧,是诸暨培育新质生产力遵循的思路和逻辑。
3月24日,“海亮-华为”联合创新实验室揭牌,诸暨老牌企业海亮集团与华为将共同打造有色金属行业第一家联合创新实验室,基于华为盘古大模型等先进AI技术,实现生产流程再造和企业价值链创新,推动有色材料行业跨越式发展。
从传统制造业走来的全兴精工,为了紧紧抓住市场,生产线也经历一次次智慧化升级。近日,其年产500万套高压共轨泵生产线项目在火热建设中,作为浙江省重大产业项目、省“千项万亿”工程重大项目,竣工后的新车间将引进一系列机械化设备,打造智慧工厂。
数据显示,诸暨规上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86%,稳居浙江“第一梯队”。坚持传统而不依赖传统,逐“新”而行却不“喜新厌旧”,如今诸暨一大批特色传统企业“脱胎换骨”茁壮成长,汇聚成一个个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挺立起经济发展的“脊梁”。
得豆先种豆,新兴产业向高攀登
1992年,诸暨经济开发区成立;1994年,升级为省级经济开发区;2023年,创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并获十大“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成绩突出集体”表彰;2024年,高起点推进国家级开发区创建工作……一路来,诸暨经济开发区向新而行,强势崛起。
以诸暨经济开发区为主战场,诸暨聚焦浙江“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老产业”焕发新生机,由一个智能视觉全产业链、两个新兴产业(新材料和生命健康)以及一系列配套的现代服务业组成的“1+2+1”现代产业体系成效更是显著,带动着全市新旧动能转换。
以智能视觉产业为例。该产业是诸暨依托“枫桥经验”,从数字安防起步,迭代到机器视觉,最终催生出来的新赛道。发展过程中,诸暨坚持全产业链培育,以智能视觉为主导,构建智能视觉技术研发和设备制造为核心,关联半导体为支撑的智能视觉产业链,涉及新型显示、机器人、缺陷检测、智能驾驶、航天航空、AR、VR、高端医疗器械等领域。
截至目前,诸暨累计集聚科大讯飞等企业140余家,落户重点项目50余个,总投资超700亿元,2023年,智能视觉总产值达159.2亿元,同比增长27.6%,智能视觉产业链被评为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优秀示范试点。
幄肯中智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碳纤维高温热场材料全方面超越外资产品;唯酷光电生产的液晶膜让智能穿戴、智慧汽车、智慧楼宇变革加速到来;浙江汇健智谱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研究的全自动肽谱分析系统将一次性实现癌症五项筛查;国际联合IVD(体外诊断产品)创新基地诸暨产业园项目正式投入使用……作为锻造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新材料、生命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种子”正逐步开出花朵,成为“新”之所向。
4月5日,在2024诸暨发展大会上,18个项目集中签约,其中89%以上为新质生产力项目,11个项目落地诸暨经济开发区。诸暨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董光辉表示,开发区要坚持招商引资和内生培育两手齐抓,以本土企业和内生项目的“稳”支撑全市经济的“稳”,以外引企业和新生项目的“进”激活整体产业的“进”,全力推动产业平台提质升级、提档扩容,以更大力度集聚创新资源、集中优质项目、集成配套功能,真正把开发区打造成为诸暨发展的最强引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
从诸暨发展大会的舞台,到智能视觉产业园等产业地标,一幅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突围、未来产业壮大、人才活力迸发的创新画卷正在打开。诸山暨水,越国古韵与炫酷科技辉映、传统与创新交织,见证着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徐融 鲁新 杨凌燕/文 诸暨经济开发区/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