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波荡漾绿树环绕,农家洋房错落有致,村头巷尾整洁有序……初夏时节,行走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乡村,一村一幅画、一户一处景,串珠成链、百花齐放,一幅山青、水绿、村美、业强的美丽乡村图景展开,共建共享的乡村“未来式”正加速照进现实。
近年来,余杭围绕打造全域富美的全国“未来乡村试验区”目标,以未来乡村示范带和示范村为载体,深化全域环境整治,做优乡村景观风貌,强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工作,着力打造未来乡村样板。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青山村、小古城村、径山村等10个村成功创建省级未来乡村。
治建同频共振
持续扮靓乡村改善人居环境
位于黄湖镇青山村的龙坞水库像一块晶莹碧玉,镶嵌在连绵起伏的山谷与葱茏间。
2015年,青山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主动探索并率先在余杭区引入公益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水库环境治理,创新性构建了“保护者受益、利益相关方参与、全社会共建共享”的生态补偿机制,有效控制水源地内竹林的农药、化肥使用,水库水质提升了,村庄生态环境改善了,村民的生态意识也提高了。
经过治理后的龙坞水库水源清澈。
“现在龙坞水库的水稳定在一类水质标准,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安全问题,周边山林里还记录了9种哺乳动物和13种鸟类。”青山村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同时,余杭以“绣花功夫”,把垃圾分类、农村厕所管护、生活污水运维等乡村洼地发展的“成长问题”一道揉碎重塑,让村民享受更多“未来乡村”红利。
强化数字赋能
遇见未来乡村“向往的生活”
百年古树下,“樟树下议事”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径山镇小古城村的乡村新社区客厅内,“议事类型”“民意关键词”等数据信息在电子显示屏上闪动着;村民还可以通过线上“众人议事厅专栏”参与相关议题讨论……
小古城村“樟树下议事”。
数字化已融入余杭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径山村打造“茶多分”村民数字积分治理体系,对日常生活中涉及垃圾分类、庭院整治、邻里相处、产业经营等方面行为进行积分奖励和扣除,激发乡村治理“原动力”,引导新风尚;推出“云上禅村”数据驾驶舱,实现线上订车位、订餐、订民宿……一系列数字化成果让村民和游客畅享便捷的数字乡村生活。
三产融合发展
打造乡村振兴“余杭样板”
每到金秋时节,走进余杭区余杭街道永安村,“禹上稻乡”里一派喜人的秋收景象便跃入眼前。“禹上稻乡”以“稻”为基、以“创”为核,是余杭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的一抹亮色。
永安村禹上稻乡。
永安村突破传统乡村振兴思路,成立强村公司,招聘农村职业经理人和乡村造梦师,从整村运营、业态招商等方面为“禹上稻乡”市场化运作“量体裁衣”,探索一条融合大规模流转、高标准农田示范建设、数智化农田管理、农文旅融合等做法的新“稻”路,实现了村民收入、村集体收入的“连级跳”。
在余杭区,一个个将环境整治与乡村旅游等“美丽经济”有机结合的乡村振兴故事正不断上演。2023年,余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223元,增长6.9%。(凌怡/文 杭州市余杭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