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下午,斜阳余晖,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灵山社区的“青年共享厨房”里就飘出阵阵锅铲碰撞声。26岁的川妹子小傅麻利地切着辣椒,准备为朋友们做一顿家乡味。“以前公寓厨房小得转不开身,现在这里调料免费、厨具齐全,周末喊朋友来聚餐太方便了!”
在莲都,这样温暖的场景经常上演。近年来,莲都区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全域覆盖的阵地建设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精准多元的实践供给推进城乡文明共享,以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激活城乡公德建设,创新打造聚民心、暖人心,学好人、做好人的“莲都模式”,让文明之花绽放在每个角落。从老城区“小巷管家”的贴心服务到医院门口“爱心共享厨房”的袅袅炊烟,从青年创客的共治提案到银发老人的志愿身影,这座浙西南小城勾勒出“爱”的万千模样。

莲都区北苑路社区“茶咖议事”。
“小荷”飘香:文明实践托举家门口的温暖晴空
“真的帮了我们大忙,我们腿脚不方便,你们就上门来做饭,还帮我们买药和菜,让我们的生活方便多了。”面对经常上门为自己提供服务的“小荷”志愿者,家住白云街道五宅底社区的王奶奶由衷地感谢。作为社区携手侠姐公益服务中心共同推出的慰老志愿服务项目,该项目以“活动+服务”的模式,多维度多层次地为老年人营造一个充满关爱与支持的社区环境。
作为莲都区文明实践的金字招牌,“小荷”由15.28万名注册志愿者组成,共有8大服务联盟,成立了392支志愿服务队。翻开区文明办的志愿服务记录,一组数据格外醒目:常态开展每月“逢九”文明实践活动326次,总服务时长1130万小时,相当于1300多人全年无休持续服务。在莲都,“有时间做小荷、有困难找小荷”已成为市民共识。
榜样的作用如同灯塔,点亮全城的温暖。诚信奶奶陈金英的事迹被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最美老娘叶美英受邀参加“中国好人榜”发布仪式。莲都还连续十年举办“一碗腊八粥 温暖一座城”活动,邀请“莲都身边好人”、道德模范代表等一同投身其中,为市民群众制作、分发腊八粥。莲都区还出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办法》,推出礼遇商家联盟,志愿者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不是物质奖励,是对善意的尊重。”莲都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开展文昌“里”太白音乐剧活动。
老城情深:阡陌之间藏着服务“金钥匙”
“奶奶,这几天雷雨比较多,要注意安全,在家也要记住关紧门窗!”连日来,面对强对流天气,莲都区万象街道“小巷管家”们闻“汛”而动,走访排查辖区重点户,为居民们筑牢安全防线。
在莲都老城区,“小巷管家”机制如同一把金钥匙,打开了服务街头巷里民生的“幸福密码”。万象街道作为试点,将7个社区细分为57个网格250条小巷,形成“社区—网格—管家”三级架构。管家队伍中既有退休干部、商户代表,也有90后青年社工,他们对照“五必知、五必访、三必到”的工作要求,绘制民情地图“三张清单”,把问题解决在最前端。数据显示,机制运行以来,辖区矛盾纠纷同比下降49.6%,解决微实事260件,形成“琐事不出楼、小事巷里解”的新格局。
莲都区的各个街道则构建起“驿站+客厅+市集”的服务矩阵,推动服务精准可感。如今,莲都创新建成4个“小巷驿站”覆盖核心商圈,集成政务、便民、调解等133项办理事项,设置24小时自助终端,创新课后托管、矛盾调解等“一站式”特色模块,累计服务5200人次。依托“文昌里新时代文明实践点”文化园区打造“小巷会客厅”,推出“小巷摄影展”、动漫音乐会、“里”太白诗歌音乐剧等“家门口”文明实践活动27场,惠及群众1.2万余人次。

梅山社区“小巷摄影展”。
岩泉街道北苑路社区的“茶咖议事”平台则演绎着另一种治理智慧。每月10号、20号、30号逢零日的下午,社区茶咖馆里总飘着氤氲茶香,居民们围坐在一起,边喝下午茶边聊民生事。该社区创新“1+5+N”实践模式,由实践站牵头,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社区民警、法律顾问“五方协同”,通过每月“茶咖议事日”收集议题,实现“群众点单、站点派单、团队接单”的精准服务。运行以来,已推动
阡陌交通的生活区里,城市管理的“末梢”变为城市文明的“前哨”,方寸之间,藏着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灵山社区围炉共话新邻里。
烟火人间:互助共享点燃城乡温度
在梅山社区,“社区合伙人”模式让家门口的资源得到整合利用。社区挖掘辖区资源,与企业、社会组织结成“合伙人”,推出“推门见景”文明实践项目。“我们和物业公司合作清理楼道杂物,和花店共建‘共享花架’,和医院开展义诊。”梅山社区党委书记童昶说,“现在居民一出门就能看到绿植,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
活化拓展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功能图景”,探索开展文明实践市场化运营模式。莲都的文明实践影响着城乡老百姓的生活。
在仙渡乡,“我在仙渡有棵桃”项目让城市居民与山区果农结下情缘。通过“企业+政府+村集体”模式,市民可以认领一棵桃树,果农负责养护,成熟后快递到家。“去年我认领了两棵,桃子又大又甜,还带着孩子来体验了采摘。”市民刘女士说,“这不仅是买水果,更像是结对了一门‘亲戚’。”该乡还推出“我在仙渡过大年”品牌,让城里人到山村体验传统年味,带动农产品销售超百万元。
刘英小学的“萌警当班”项目则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打开新窗口。孩子们在交警的指导下指挥交通、宣讲防诈知识。该项目已累计开设“微警课堂”280节,开展安全防范宣传活动200余场,活动辐射的学生和家长人群超3万余人次。
从青年共享厨房的跨界美食分享到山区桃林的城乡结对,从志愿服务暖心粥香到校园里的“小警”身影,莲都的文明实践始终贴着民生温度。正如一位老街坊所说:“在这里,爱不是口号,是清晨管家敲门的问候,是共享厨房飘出的饭香,是陌生人递来的一把伞——它就藏在万家灯火里,暖着每个人的心。”(蓝倞 刘伟青 汤伟红 郑玄 郑丹/文 丽水市莲都区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