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05 16:20:53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毒性堪比砒霜?这种瓜一旦发苦赶紧吐掉

字体:

  最近是吃瓜类蔬菜的季节,点进来的朋友,餐桌上是不是就有葫芦瓜、丝瓜、黄瓜……但要注意:吃到发苦的,赶紧吐掉,一口都别多吃。

  很多人总觉得“苦味能去火”,所以吃到苦味的瓜也不会多想。但事实上,除了苦瓜以外,其他葫芦科的瓜类(如丝瓜、瓠瓜、黄瓜、冬瓜、甜瓜、西瓜等)一旦吃起来有明显苦味,就可能是“有毒”的,应立即停止食用。

  每年夏天都有因为误食发苦的葫芦瓜、丝瓜等而中毒的案例。

  它们到底毒在哪,又该如何避免呢?

  一盘发苦的瓠子

  可能比砒霜还毒

  瓠子、丝瓜、葫芦等蔬菜,都属于葫芦科植物。它们在特殊条件下会产生一类发苦的高毒性物质:葫芦素。

  它在人体内会产生较强的细胞毒性,中毒症状在进食后10分钟到2小时便会出现。包括上吐下泻、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损害、毛发脱落等,严重甚至会导致死亡。

  且葫芦素是一大类化合物,目前已知的葫芦素有20多种,毒性有强有弱,其中葫芦素C、D、E、I均有致死案例。

  我们没办法分辨发苦的瓜里到底是哪种葫芦素,吃到了,就是一次随机赌。运气好的,可能就是有点小不舒服;运气不好的,虽不是特别常见,但就要进医院了。

  尤其是苦瓠子中含有的葫芦素D,毒性比砒霜还强:葫芦素D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低至5毫克每千克体重;砒霜的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不过是20毫克每千克体重。

  现实案例比我们想的还要可怕,吃几口就上吐下泻的朋友不在少数。

  还有人吃了自己种植的瓠子,发现味苦,只是吃了葫芦瓜炖的肉,又用没洗的炒锅炒茄子,食用后也导致中毒。

  这提醒我们:

  吃到苦的别吞苦,吐苦别含糊;

  整盘最好都扔掉,别只挑苦料;

  锅碗瓢盆要洗好,不然苦味偷偷跑!

  发苦的瓜类蔬果都别吃

  吃了没事是万幸

  严格来说,葫芦科的蔬菜和水果都要注意。除了葫芦瓜、丝瓜、黄瓜、冬瓜、西葫芦、南瓜,水果里的甜瓜、西瓜也是。研究表明,发苦的黄瓜果实中就含有葫芦素C,甜瓜瓜蒂的葫芦素B占80%以上。

  一般葫芦科的蔬菜水果经过人类长期选育,已经很少或不产生葫芦素,没有苦味。然而存在一些特殊情况:

  ●有些植株可能“返祖”,恢复合成葫芦素的能力,例如基因突变、种植条件不佳(如干旱、低温)等;

  ●苦味野生植株的花粉污染了栽培植株,杂交出来的种子种下去,收获的下一代果实就可能发苦。

  可能有人曾吃过发苦的瓜类,发现自己没啥事。这一方面是因为,同种瓜在不同环境、成熟度下产生的葫芦素种类、含量有差异;另一方面,个体差异普遍存在,身体基础情况不同,出现的中毒程度、表现也不一样。

  一次侥幸,不等于次次幸运。所以,别犹豫,如果葫芦科蔬菜或水果苦到难以下咽,赶紧吐掉!真的有毒!

  苦瓜,是唯一的例外

  苦瓜也是葫芦科的植物,同样可能产生葫芦素。

  但别害怕,苦瓜的苦味来源于两类成分:葫芦素和苦瓜苷。

  苦瓜中葫芦素类物质的含量比较少,而苦瓜苷是苦瓜属植物所特有的,因此苦瓜吃起来有温和的苦味,但不至于难以下咽,正常吃不用担心中毒。

  提前辨别“苦味”的办法

  做菜前可以先切一小块,用舌头舔舔,如果是苦的,整根都扔掉。

  一起做不吃苦的吃瓜群众吧~

  聚焦——健康谣言粉碎机

  1.把绿豆汤当水喝更解暑,是真的吗?

  答案是错误的!

  绿豆本身具有清热解毒、消暑利水的功效。夏季炎热,人体易受暑热侵袭,可能出现发热、口渴、心烦等不适症状。绿豆汤能帮助清除体内热毒,降低体温,缓解暑热不适。此外,饮用绿豆汤能像喝水一样,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帮助维持体液平衡。绿豆富含蛋白质、B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在补水的同时,也能为身体提供营养。

  需注意的是,绿豆性寒凉,过量饮用绿豆汤可能加重肠胃负担。尤其对脾胃虚弱或体质虚寒者来说,过量饮用绿豆汤易引发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不适情况。

  2.尿酸升高,不一定要用药,是真的吗?

  答案是正确的!

  一方面,尿酸升高并不一定等于高尿酸血症。一般认为,只有在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患者非同日两次空腹检测血尿酸水平均升高(男性>420微摩尔/升,女性>360微摩尔/升)时,才可被诊断为高尿酸血症。如果单纯发现一次尿酸升高,可能为一过性的生理性升高,一般去除诱因(如劳累、过度运动、高嘌呤饮食等)后,血尿酸便可恢复正常。

  另一方面,正确掌握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时机很重要。现阶段认为,如果患者存在合并症,如高血压、脂代谢异常、糖尿病、肥胖、脑卒中、心功能不全、尿酸性肾结石等,且血尿酸水平≥480微摩尔/升,或没有合并症,血尿酸水平≥540微摩尔/升时,需要加用降尿酸药物。轻微尿酸升高的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不必使用药物降尿酸,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如控制体重、规律运动,限制酒精及高嘌呤、高果糖饮食的摄入量,多饮水等措施来降低尿酸水平。

  (综合来源:丁香医生、科普中国、健康中国、人民日报、湖北日报等)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655期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