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8/19 19:24:09
来源:新华网

新华健谈丨让“尊严”成为精神医疗催化剂

字体:

  精神病,一个曾经让人谈之色变的词,如今正慢慢卸下被妖魔化的沉重枷锁,在社会认知的进步中被赋予更理性、更温暖的注解。

  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管伟立,他让“尊严”成为精神医疗催化剂。28年时间,他推动“尊严疗愈”理念融入精神心理疾病治疗实践,让温州康宁医院从一家只有50个床位的医院,成为“精神专科医院第一股”。

  初心——

  “我要办一所与众不同的精神科医院,给患者以尊严”

  “当年我从公立医院辞职出来,最大的愿望就是要改变传统精神病院的管理模式,给患者以尊严。”这是管伟立的初心,也是温州康宁医院创立的根基。

  1997年管伟立创立温州康宁医院,以尊严“入药”,让精神疾病患者有了被看见、被尊重的可能。

  28年间,康宁从一家只有50个床位的医院,到如今成为拥有38家医院的全国首家上市的精神专科医院连锁集团。温州康宁医院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并被评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单位。2016年,温州康宁医院股份有限公司与温州医科大学联合创办精神医学学院,设立的精神医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人会得各种各样的疾病,如大家知道的感冒、高血压、糖尿病等,其实精神疾病也是其中之一。”管伟立介绍。“敬佑生命,谦卑服务”,这是康宁的核心宗旨。“我用敬畏的心来面对生命,用专业的知识保全护佑生命,用谦卑的心态来服务于患者,为患者解决疾病问题。”

  创新——

  “良好的人文关怀会让患者在医院产生更好的疗效”

  “精神病人不是怪物。他是由于疾病,导致情感与行为不协调,他的意识是清楚的。”对医院内的医护人员,管伟立嘴边常挂着这句话。“对待精神病人一定要笑脸相迎。”

  有人说,康宁不像精神科医院,甚至都不像医院。

  温州康宁医院打造了“变关为管”的模式,护士站的设置取消了隔断,医院大厅内放上了钢琴。这也引来了一些人提问:“不怕患者砸坏设备吗?”对此,管伟立回答说:“那是对精神疾病、对精神病人的一种误解。钢琴摆放至今,从未被破坏。”

  除了没有传统认知中的铁门铁窗,康宁还想尽办法保障患者的日常需求:卫生间镜子用玻璃有风险,便换成不锈钢材质;淋浴喷头特意定制成与天花板齐平的样式,降低危险系数;水龙头采用无把手设计,从源头杜绝把手被掰断后成为利器的可能。“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下,才谈得上尊严。”管伟立说。

  面对民营医院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平衡的问题,管伟立表示:“民营医院的‘民’,是民生的‘民’。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中,我们首先把社会效益摆在前面。尊严不是成本,是疗效的催化剂,良好的人文关怀会让患者在医院产生更好的疗效。”

  使命——

  “消除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从1997年创立温州康宁医院至今,管伟立也成为了我国精神卫生事业发展的见证者、推动者。

  谈起从业以来最深刻的印象,管伟立坦言,现在大家对精神病人、精神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特别是“去污名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现代社会人人都离不开精神卫生与心理卫生。精神卫生、精神医学、心理学,就是一门幸福学,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如今,身为中国医院协会民营医院分会主任委员的管伟立,依旧遵循着自己的初心,奔波在“给患者以尊严”的最前线。他与全国各地前来交流的同行分享经验,共探发展模式,让大家激发出共同的愿望:给这些弱势群体更好的尊严对待。

  但改变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偏见,永远在路上。“医院去除了患者的第一道枷锁跟围墙,第二道围墙是社会对精神疾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需要社会共同努力。”

  从50张病床到38家医院,从对精神疾病的 “谈之色变” 到 “去污名化”的认知觉醒,管伟立用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证明了一件事:对待精神疾病患者的态度,照见的是社会的文明底色。

  策划:翁璟

  统筹/主持人:胡炎桢

  编导:徐景萱 南诺茜

  摄像/后期:季家俊 王国谦 谢鹏程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