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潮钱塘・AI杭州“AI+生物医药”创新研讨会暨媒体采风行活动在杭州市钱塘区举办,汇聚了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领军企业及投资机构的代表,共同见证钱塘区在“AI+生物医药”领域的生态活力和创新成果。
作为浙江省、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承载区,钱塘区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策略,全力构建“AI+生物医药”融合发展的产业新生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高地。
政策与生态驱动,生物医药创新集群形成
钱塘区凭借“区政合一”的体制优势和多平台叠加的政策红利,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的重要增长极和创新发展示范区。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钱塘区已汇聚18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形成了从研发、生产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其中包括辉瑞、默沙东、强生、雅培等7家全球十强药企,以及34家“准独角兽”企业(数量位居全市第一)。
在人才集聚方面,钱塘区吸引生物医药高端人才超500名、院士团队16个,产业年营收突破500亿元,展现出强大的产业发展动能。
在人工智能赛道,钱塘区同样取得了显著成就,已落地15个大模型项目,布局18个省级以上AI科研平台,集聚110余家人工智能企业,年度总营收突破280亿元。其中,德睿智药依托AI模型将新药研发周期大幅缩短;科伊思人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COIOS人工智能基座模型在肺癌亚型识别等细分场景中准确率接近100%;恩和生物自研的“AI科学家”合成生物学大模型加速推动生物制造与材料研发的智能化进程。
依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钱塘区系统推进“AI+生物医药”全链条布局——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成药性预测到临床前评价,AI技术正全面渗透新药研发各个环节,推动产业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智能驱动”,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AI驱动研发变革,企业实践引领产业赋能
在技术突破与企业实践层面,钱塘区已经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成果与典型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产业创新生态。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等高端科研平台在AI辅助药物研发、个性化治疗方案制定等领域实现多项突破。浙大智能药物研究院针对我国创新药发展中长期依赖国外靶点与技术的“卡脖子”难题,构建了自主可控的原创靶点发现与验证技术体系,结合知识图谱、多组学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手段,系统性发现12个具有临床潜力的新靶点,自建覆盖从“靶点发现---分子设计---成药性预测---临床前评价”的全链条AI驱动原创药研发体系(DrugFlow),实现先导分子发现效率提升100倍,PROTAC分子开发效率提升80%以上,大幅缩短研发周期。
在企业实践方面,德睿智药通过AI优化筛选流程,将早期候选分子筛选效率提升10倍以上;西湖云谷智药借助AI解析基因组数据,将罕见病药物研发周期缩短40%;西湖制药、智云健康、丹望医疗等企业也带来了各自的创新实践案例。
这些实打实的成果不仅体现了钱塘企业的创新活力,更彰显了AI技术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实际赋能效果,为破解生物医药研发的“三高”难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1+N”产业体系强化四链融合与人才支撑
面向未来,钱塘区将持续完善产业政策与生态体系,全力打造“中国医药港”产业地标。
杭州市钱塘区发展改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钱塘区正在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1+N”未来产业体系,聚焦AI医药、具身智能、高端芯片三大重点赛道,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具体而言,钱塘区将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强化顶层设计,构建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1+N”未来产业体系;二是聚焦AI医药、具身智能、高端芯片三大重点赛道,打造高能级产业创新平台;三是强化政策与人才支持,将出台专项政策,完善全生命周期服务生态。
与此同时,钱塘还积极推动“四链融合”,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的深度协同,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集聚。浙江大学智能创新药物研究院与钱塘区协同构建了多维联动的“育才”体系,聚焦生物医药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培养,作为校外重要人才培养基地,引进培育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专业覆盖药学、人工智能、化学、生命科学等多个新药研发相关专业,累计联合培育超230名研究生,入站19名博士后,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随着更多高能级平台建设、重大项目落地和人才机制创新,钱塘有望在“AI+生物医药”领域形成更多原创性、引领性成果,为国家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钱塘方案”。(祝鑫燃/文 杭州市钱塘区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