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停靠在宁波舟山港。蒋晓东 摄
船舶管理被称为“船队管家”,是一类为船东提供船舶检修、成本核算、国际政策分析等支持的第三方服务公司。
随着地中海航运船舶管理(宁波)有限公司开业,全球运力霸主地中海航运(MSC)中国首个船舶管理公司“落子”宁波。
这家总部位于日内瓦的航运巨头,将中国区“管理中枢”设立在宁波,不仅再次确认了宁波在全球航运产业链中的关键地位,更标志着宁波船舶管理产业正从规模扩张迈向价值跃升——一场从“大港”到“强港”的质变,正在拉开序幕。市港航管理中心数据显示,眼下,宁波船舶管理产业已初具规模,民营企业占比超90%。
全球航运巨头,为何选择在宁波布局中国区船舶管理中枢?“船队管家”集群崛起,对宁波港口能级提升有哪些具体意义?在服务高端化、国际化方面,宁波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在今日(8月29日)举办的“百川汇航运沙龙”上,记者采访了船舶管理业有关业内人士。
全球巨头缘何落子宁波
“MSC中国首个船舶管理公司选择宁波,一方面看中的是世界第一大港宁波舟山港,另一方面是因为宁波可辐射南北的优越地理位置。”宁波华洋海事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刘永安说。
公开资料显示,该公司承担了中国区船员派遣、船舶技术管理、应急响应及绿色转型支持等核心职能,是MSC在中国市场的“船队管家”。
这家掌控全球约20%集装箱运力的企业,选择在宁波设立中国区管理中心,基于严密的商业考量。
宁波舟山港是MSC全球业务的重要支点,该港口处理的MSC集装箱量占MSC全球集装箱总量的比例超过16%,年靠泊MSC船舶超800艘次。同时,宁波紧邻舟山船舶维修基地,区位优势显著。
这一布局直指人才本土化战略。目前,MSC在中国拥有700余名船员,新公司计划至2026年底将中国船员规模扩增至2000人,并配套建设专业培训体系。
据悉,新公司初期将聚焦MSC旗下船舶在宁波、舟山及上海海域的管理业务,协同宁波海事局提升船舶管理水平,后续业务范围将逐步扩展至全国MSC船舶。
“MSC船舶管理公司落地宁波,将补强中国高端船舶管理服务板块,通过引进全球领先的安全管理经验和智能航行技术,为船舶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专业服务。”洲际船务(宁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培涛认为。
国际船舶。
“船队管家”集群正崛起
MSC的“落子”,是宁波船舶管理产业蓬勃兴起的一个缩影。
市港航管理中心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宁波已聚集41家船舶管理企业,形成外资巨头、国有主力、民营上市企业与本地企业互补共生的产业生态。各方在差异化生态位中协同发展,展现出强劲的聚合效应与市场活力。
国有企业率先破局——
2020年,国内最大国有船舶管理集团旗下宁波华洋海事服务入驻宁波,目前已承接35艘国际船舶管理业务。“经过专业化的技术保障、保养服务,船舶的年营运率可以达到99%,船东收益大幅提升。”总经理刘永安表示,企业计划到2026年初管理船舶规模扩大至41艘。同时,公司团队从初创的5人增至38人,技术支撑能力持续提升,推动宁波航运产业实现升级。
民营上市企业同样展现出强劲发展势头——
全球十大船舶管理公司之一的洲际船务集团,于2021年在宁波设立子公司——洲际船务(宁波)有限公司。去年,公司助力4艘船舶进入意大利、法国、英国等欧洲高端航运市场并承接运输业务,提升了宁波航运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宁波富兴船舶管理有限公司则是本地船舶管理企业崛起的典范——
“我们企业主要帮助内贸船舶开展国内业务,提升船舶的安全性、可靠性。”企业负责人胡翔说。通过整合资源与深耕细分领域,富兴累计管理各类船舶60余艘。
外资巨头抢滩、国有力量领航、民营标杆崛起、本地企业深耕,四类主体在宁波形成互补共生的“船队管家”生态集群,推动这座港口城市从“货物枢纽”逐步向“服务枢纽”加速转型。
洲际船务(宁波)有限公司管理的船只。
“管家经济”催化港口能级跃升
此前“大港小航”格局下,绝大多数船舶管理服务由航运企业自身兼营,独立、专业化的第三方管理服务供给相对匮乏。
如今,随着“船队管家”集群的崛起,这一结构性短板正被迅速补齐。
据市港航管理中心数据,目前全市168家航运企业运营504艘船舶。专业的船舶管理,已成为航运公司降本增效、应对复杂国际海事法规的重要依托。
不过,整体上,宁波船舶管理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高端化、国际化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随着航运安全、合规的要求提升,这一领域的发展,正迎来新的机遇窗口。
“国际上对于绿色、减排等日益复杂的合规要求,正驱动船东寻求更为专业第三方管理,也使得船舶管理行业发展迎来了新的增长点。”周培涛说,这构成了宁波船舶管理集群发展的未来驱动力。
真金白银的扶持,也为“船队管家”发展带来了政策红利。
市交通运输局、市财政局等五部门共同出台《宁波市促进航运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支持发展国际船舶管理业务。对于在甬经营的国际船舶管理企业,根据其年度管理的国际航行船舶总吨增量,按10元/总吨给予奖励,每家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200万元。
“我们将持续搭建政企对接平台,推动MSC等国际头部企业与本地企业合作,加速技术经验共享,推动行业集群发展,助力宁波从‘大港’向‘强港’跨越,不断提升其在全球航运治理中的话语权。”市港航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金鹭 通讯员 宋兵 俞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