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文物局公布了2025年浙江省新列乡村博物馆名单,全省共76家博物馆入选,其中,绍兴大禹蚕种基地展示馆、猴王馆、山下湖珍珠文化展示馆等10家乡村博物馆跻身榜单,入选数量位列全省第二。据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绍兴已创建97家省级乡村博物馆。
一座座乡村博物馆如珍珠般点缀于古越大地。例如位于越城区的大禹蚕种基地展示馆,以蚕桑文化为主题,设置12个展区,通过从“稻草时代”“塑料网时代”到“方格纸板时代”的养蚕器具及产品演变,生动展现科技进步对文化传承的推动。该基地不仅是浙江省近80%蚕原种的繁育地,还积极融入“品学城南”研学品牌,推出蚕茧DIY、抽丝剥茧等互动项目,成为传播蚕桑文化的重要窗口。“建立科普基地,打开公司大门,让更多的孩子喜欢蚕宝宝,了解科学养蚕的知识。”绍兴市大禹蚕种制造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赵根松介绍。
绍兴大禹蚕种基地展示馆。越城文旅供图
村史陈列馆作为乡村博物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记录乡村历史、凝聚乡情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孙端街道皇甫庄村村史陈列馆以“水韵皇甫庄”为主题,不仅陈列百袋网、石磨等传统物件,复原“包公殿看社戏”沉浸式展区,再现水乡戏曲场景,还深度融入孙端鲁迅外婆家主题研学线路,成为文学溯源、研学、非遗体验的热门站点。
“这让乡村记忆变得真实可感,也让文化根脉显得更加厚重而独特。半岸半水的戏台构造,不禁让人想起昔日水乡社戏场景,仿佛置身百年前的演出现场。”一位前来参观的游客在聆听社戏故事后这样感慨。
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和东亚文化之都,绍兴文脉悠长,底蕴深厚,素有“没有围墙的博物馆”之美誉。各主题的博物馆以“千馆千面”的独特风貌,承载地方文脉,讲述乡土故事,成为赓续文脉、赋能文旅发展的崭新窗口。
据了解,绍兴自2021年6月启动“百家乡村精品博物馆”示范建设以来,已完成100家市级乡村博物馆建设任务,涵盖红色印记、非遗保护、乡土记忆、民俗风情、名人故居、科普教育、民间收藏、特色产业等多个主题。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博物馆自创建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
乡村博物馆不仅激活了文化记忆,也带动了乡村旅游与产业发展。如诸暨黄家店村金萧支队纪念馆将红色景点与农业基础联系起来,发动村民种植水蜜桃、黄桃等果树,打造“十里桃花遍地春,金萧烈士永长存”的红色旅游胜地,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水蜜桃、黄桃销售2万多斤,助力村民增收超过300万元。
统观绍兴乡村博物馆建设取得的效益背后,这少不了绍兴文旅在实践中探索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在摸排掌握全市现有乡村博物馆数量质量的基础上,绍兴分年度实施市级乡村博物馆“微改造,精提升”计划;高效落实经费奖补,对验收通过的市级乡村博物馆予以每家10万元的经费补贴;深度开展专业帮扶,成立绍兴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市级专家库,组织专家开展实地调研和业务指导;同步推进民生实事,将乡村博物馆建设相继列入省、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不仅有自上而下的规划和支持,更健全自下而上的共建共享机制,发动民间力量,扩大乡村博物馆的关联范围。比如,走进滨海新区渔村村渔猎文化展示馆,一艘按原比例精心缩制的渔船模型引人注目,船舷上斑驳的修补痕迹,无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很多老物件都是村民们自发捐赠的。”渔村村相关负责人介绍。此外,渔村村创新推出的“渔民讲师团”,邀请经验丰富的老渔民走进沥海中心幼儿园,担任实践教育老师,让古老的渔猎文化在寓教于乐中得以传承,开辟渔猎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
“这些散落在城乡之间的文化地标,不仅承载着历史文脉、守护着乡土记忆,更成为推动文化传承、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的密码。”绍兴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绍兴正式拉开启动创建“博物馆之城”的序幕,从绍兴博物馆等国有博物馆群落到遍布乡间的特色乡村博物馆,绍兴正系统构建起多层次、广覆盖的“博物馆之城”新格局。(袁晓兵 邵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