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0 09:03:5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抗战烽火中的浙江教师:为民族传递希望

字体:

  历史的烽火硝烟里,走来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抗日先锋,也是人民教师。他们用言传身教,铁骨和热血,在至暗时刻坚守本心、传递光明。

  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的第41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记者从史料档案中找出这样几位抗战中的浙江教师,从他们的事迹和对后人的影响中,体会教育传承的意义。

  立德树人,中华儿女有骨气  

  在浙江革命烈士纪念馆的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这样一位烈士,短短17年的生命里却拥有诸多身份,宣传委员、政工组组长、抗日游击队员……而她牺牲时所“定格”的身份,是一名小学教师。

  杨静娟烈士(1924—1941),女,又名杨芳琴,定海县(今舟山市定海区)人,1939年6月定海沦陷后,杨静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并担任妇女识字夜校校长。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春参加定海县政工队,在多地边教书边进行抗日救国宣传。

  1941年初,留在舟山马岙小学教书的杨静娟因他人告密被出卖,日伪军包围了杨静娟等抗日游击队员住处——马岙乡十六房林家及黄鹤庵,她为掩护战友撤退不幸被捕,后被日军连刺数十刀,壮烈牺牲,年仅17岁。

  铮铮铁骨,傲立天地。

  抗战胜利后,人们在鲜花簇拥的马岙海山公园,为她建起了洁白的雕塑。每年清明节,马岙小学(现为马岙中心学校)的师生们都会到烈士纪念碑前缅怀祭扫。

  “杨静娟烈士的事迹一直鼓舞着学校的师生们。”马岙中心学校校长林健说,“作为英烈之后,我们倍感自豪,并通过不断挖掘英烈故事来传承她的精神。”

  一位17岁的花季少女,誓死也要守护的究竟是什么?

  在马岙中心学校的思政课堂上,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寻找答案:杨静娟被捕后,驻定海的日军副司令中津亲自审问,诱降不成又酷刑逼供。面对酷刑,杨静娟只回答,“中华女儿有骨气,宁死不屈”。

  “无论什么时代,中国人骨子里的气节不能丢、家国不能忘。这是身为教师应当传递给学生最重要的精神品格。”林健说。

  铭记历史,读书不忘救国  

  在浙江宁波,有这样一位抗战英烈,直至壮烈牺牲前心心念念牵挂着的,仍是学生的抗日教育工作。他的名字叫徐婴。

  出生于1921年的徐婴,在浙江鄞县一个普通家庭中长大。1937年7月,日寇大举侵华,宁波城区经常遭到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目睹家乡惨遭日寇铁蹄践踏的徐婴,立志誓死不做亡国奴,坚定投身到敌后抗日斗争当中。

  宁波教育博物馆馆长黄兴力说,徐婴深刻认识到“教育即革命”。1942年2月,他推动创办古林补习中学,课程表面教授国文、算术,实则穿插《大众哲学》等进步内容,学生清晨军训,夜晚学习《新民主主义论》。该校成立中共支部,1943届学生中70%加入共产党,后被分批输送到浙东游击纵队。

  1944年,该校被迫解散。徐婴将未完成的《抗日民众教育纲要》手稿交给教师,叮嘱“只要还有一个学生,抗日教育就不能停”。当年,徐婴不幸被捕,壮烈牺牲,年仅23岁。

  徐婴牺牲后,古林补习中学不少师生自发组成“复仇队”加入新四军,向日寇英勇作战。1988年,宁波重修徐婴烈士墓,碑文镌刻着他对青年学生的嘱托: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革命。

  80多年过去了,徐婴“读书不忘救国”的远大志向,依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宁波学子。

  在宁波市海曙中学新校区,新学期举行的首次升旗仪式上,校长翁伟彬语重心长地寄语全校师生,要学习抗日英烈的报国精神,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我们能在明亮的教室安心读书,是因为有人曾在黑暗中替我们负重前行;我们能在和平的校园里奔跑欢笑,是因为无数人用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安宁。”翁伟彬说。

  “心有灯塔,方能不惧风浪。身为一名学生,我更加明确了学习的意义: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为铸就中国新的钢铁长城尽自己的一份力。”该校高一学生黄语程说。

  精研学术,身教重于言教  

  面对日军侵扰、流亡迁移,也要弦歌不辍、书声琅琅;纵使物资匮乏、条件简陋,也要团结师生,为抗日救国造就人才。在浙江省嘉兴市和区县档案馆里,至今仍保留着多份重要资料,记录了当年嘉兴一中校长张印通带领学生一边抗战一边学习的经历。

  “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让广大师生在那个教育稀缺的年代中看到希望,在裂缝中看到阳光。”嘉兴市南湖区史志研究室专家翁洪彬说。

  张印通,字心符(1898—1969),嘉兴人,1917年,高中毕业后赴日本留学,回国后秉持着“救国”的信念,积极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并于1931年任浙江省立二中(嘉兴一中)校长。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八一三”上海抗战继起,嘉兴地近前线,经常受敌机轰炸侵扰,当地学校多数停办解散,但张校长却坚守岗位。直至11月嘉兴即将沦陷,张校长组织全校师生撤离,走上流亡办学的道路,经余杭、过于潜、抵兰溪、越永康,最后到达丽水碧湖。

  据嘉兴市南湖区档案馆记录,当时学校就建在破旧不堪的大龙子庙里,教室是草草搭建的茅草房。张校长清晨即起,与学生一起跑步做操;一日三餐,始终与学生粗粝同尝;晚上熄灯后,他必定手提灯笼查看全部学生宿舍……

  “张校长以身教重于言教的无声实践,树立勤奋同仇、先忧后乐的榜样,使全校师生受到无声的道德熏陶。”嘉兴一中校长张益民说。

  1941年至1942年,日寇两次侵犯浙南,张校长又带领师生翻山越岭迁到海拔六百米的文成县南田村,继续开学。西迁条件艰苦,但张校长带领嘉中人坚持办学,传播先进思想,吸引了大量浙西沦陷区的失学青年冒险越过日寇封锁线,辗转汇合求学。

  “正因这样一段共同的红色记忆,让嘉中人能在最艰难的时刻做出最坚定的决定。”该校思政课老师殷乐说,抗战时期,西迁的嘉兴一中为保存青年先进力量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烽火中成长起来的不少嘉中学子,后来都成为了国之栋梁。

  强体增智,把国家重新建造  

  抗战期间,时任重庆大学校长叶元龙曾欲聘请浙江衢州的一位先生到重庆大学任教,却遭到了婉拒。这位先生认为,在当时,大众普及教育比大学的“精英教育”更重要:“倘连宣传抗日的标语也不识,远水难救近火。”

  这位先生,就是被誉为“三衢名师”的林科棠,也是革命烈士林维雁的父亲。

  据衢州档案馆记载,1927年,林科棠辞去了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的工作,回到衢县,先后在衢县中山小学(现为市区鹿鸣小学)和衢州中学附属小学担任校长和主任。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始终坚守教育阵地,在省立衢州初级中学(衢州一中前身)等学校任教。

  衢州档案馆副馆长袁风华说,林科棠在培养子女问题上,一扫“男尊女卑”的观念。每年寒暑假,林科棠总是尽力挤出时间,给儿女讲解中外名著、英雄故事和传奇话本。他还特别教导子女要了解民间疾苦,从小培养他们坚强的斗争意志。后来,林科棠的女儿林维雁同志成为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和林科棠的悉心教诲是分不开的。

  “林校长为大众普及教育,特别是抗日救亡意识的觉醒倾尽全力。”衢州一中党委书记赵海亮说,他先后创作了多首抗日歌曲,不少学校的校歌歌词也均为他本人所作。

  当时的《衢中校歌》是这样唱的:“万壑争流水滔滔,聚千百英豪修学励行习体操,适应抗战中需要……勇猛、沉着,钢铁般意志,陶冶、训练、不屈不挠,哪怕世界狂涛,哪怕顽敌凶暴,同学们,增进智能,负起责任,期把我国家重新建造……”

  “林校长创作的歌词,以大义凛然、爱憎分明和嫉恶如仇的鲜明风格,感染、激励和教育着—代代学子和人民大众。”衢州市教育局局长季根寿说,多年来,衢州立足地方实际,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行为示范和师德师风建设。

  “革命前辈的优良传统,必将融入年轻一代的血脉;在铭记历史,致敬先辈的同时,我们会接过火炬,续写新的篇章。”衢州一中学生讲解员张卓尔说。(记者俞菀 顾小立)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