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11 17:07:37
来源:杭州市余杭区交通运输局

杭州余杭:从一条航线到一座产业城 “中国飞谷”的突围之路

字体:

  在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的梦想小镇停机坪,一架白色四轴物流无人机缓缓升空,机腹下悬挂着货箱。这条8公里航线直飞西湖科技园,无人机平稳穿过城市上空,12分钟后精准降落在园区停机坪,驻点快递员立即扫码派送,时效提升达50%。

  作为杭州首个公共垂直起降场,梦想小镇已配备12个起降单元,单日最高保障18架次飞行,累计服务超1000架次。  

  从一条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起步,余杭用七年时间,在低空经济赛道上实现从“先行试飞”到“全域成势”的跨越。为何是余杭?这条百亿级产业链如何在七年内完成从“零散企业”到“生态雨林”的蝶变?低空飞行的自由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制度与技术突破?循着螺旋桨的轰鸣,我们走进这座正在“飞向天空”的产业城。

  从“试飞行”到“全域飞”:七年三级跳的余杭路径

  2018年,国内首条城市无人机物流测试航线在未来科技城正式开通;2019年,迅蚁科技拿到全国首张城市场景无人机物流试运行牌照,让商业飞行从“试验”走向“合规”;2020年,杭州以余杭为主体入选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空域开放从“点上突破”转向“全域探索”;2023年,余杭发布全国首个区级“空地一体经济”产业政策,构建起全链条支持体系;2024年,“中国飞谷”品牌揭牌并推出三年行动方案,剑指2027年集聚150家企业、实现300亿元产业规模的目标。2025年,余杭入选成为杭州唯一的浙江省低空经济“先飞区”。

  七年进阶,余杭的低空经济轨迹清晰可辨:以“先行试点”破题,用“制度破冰”铺路,最终实现“产业成势”。

  场景为王:低空经济如何嵌入城乡肌理

  低空经济的生命力,在于与民生需求、产业发展的深度耦合。余杭的无人机年累计飞行量超6万架次,目前已建设起降点94个,102条航线织就的“天网”,正从医疗急救、文旅消费到乡村治理,全方位重塑城乡运行逻辑。

  医疗急救的“空中生命线”最为牵动人心。2025年2月,余杭山区卫生站通过TR9S无人机,仅耗时12分钟便将血液样本送达区第三人民医院检测中心,让一名高血压患者得以及时获得诊断结果。余杭32条医疗航线覆盖全区65家医疗机构,其中滨江区浙江省血液中心至余杭二院的航线长达50公里,是全国最长的无人机急救送血专用航线。比地面交通节省运送时间50%以上,在急性心梗、产后大出血等急症救治中,每一秒都在改写生命结局。  

  文旅与消费的“低空革新”则展现着更多可能。余杭丰富的山水资源,不仅成为低空场景的天然测试场,更让“空中消费”从概念变为日常,重塑城乡消费体验。黄湖镇—青山村、万达广场—径山花海等11条航线被纳入即时配送体系,无人机15分钟内即可把咖啡送到山顶帐篷;27个即时配送点让生鲜、药品全面实现“空中闪送”。在乡村节庆人流高峰时,无人机配送更成为物流体系的“灵活补充”,为激活乡村经济、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新路径。

  乡村治理的“空中网格员”彰显着数字赋能的力量。56条巡检航线覆盖12个镇街,年飞行超3万架次的高精度无人机,累计识别交办路面破损、河道污染等隐患4万余件。

  从救命的血液到杯中的咖啡,从城市医院到乡村河道,余杭的低空场景已跳出“技术秀”的范畴,成为融入城乡肌理的“基础设施”。

  隐形的“空中红绿灯”:技术突破如何守护安全底线

  当无人机在楼宇间穿梭、航线在城市上空交织,安全与秩序是绕不开的“必答题”。低空没有红绿灯,600米以下空域楼宇密集、电磁环境复杂,哪怕0.5米的定位误差,都可能引发撞楼、撞机事故。

  余杭的破题之道,是构建一张“看不见的网”。在10平方公里核心区,通信、导航、监视设备建成立体感知体系将实时定位误差控制在0.5米以内,轨迹追踪延迟压缩至50毫秒以下——相当于在空中划出“隐形车道”,既保障飞行器贴楼穿梭的灵活性,又确保紧急避险的反应速度。  

  更关键的是,余杭“通导监气反”的技术突破将“碎片化试验”转化为“标准化方案”。实际测试中积累的量化数据为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统一标准,大幅降低产业链的试错成本,推动低空飞行从“偶然可控”走向“必然安全”。企业可直接复用数据模板拓展新场景,加速低空经济从“园区示范”向“城市级运营”的跨越。

  从“企业集聚”到“生态雨林”:产业成势的余杭逻辑

  南湖畔,7.8万平方米的低空试飞场建设正酣,预计2025年12月份正式投运。这一集研发制造、飞行验证、标准认证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未来将满足市面多数无人机的全链条服务需求。它的建设,正是余杭产业生态从“零散”到“系统”的缩影。

  政策层面,《余杭区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提供从研发补助到市场拓展的全周期支持;当地正通过低空经济产业联盟、联合实验室等服务平台,让企业共享技术、数据、空域资源,逐步形成“龙头引领、平台协同、场景反哺”的生态闭环。这种生态力,正是余杭能实现产业链从“百亿级”向“三百亿级”跨越的深层原因。

  当低空经济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拼图,余杭的探索正在回答一个时代命题:如何让制度创新、场景需求、技术突破同频共振,将“空中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打开立体空间。这片天空的故事,既是余杭的产业突围之路,更是中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生动实践。(张晓雯/文 杭州市余杭区交通运输局/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