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宁波中亿智能股份有限公司测试车间内,一台被AI智能检测项目总负责人刘建军称为“AI质检员”的装备,正进行着上岗前的最后磨砺。
传送带上,杯盖大小的轴承匀速挪动,依次经过“天眼”的审视,银色“眼睛”闪过一道道微光,不到1秒,数十张高清照片已传输至控制中枢。“滴——”屏幕弹出红色警示框:发现一条微米级的划痕。
“成了!”站在一旁的刘建军,瞅了眼数值,兴奋地说:“这划痕只有人头发丝的十分之一!就像在足球场上找一粒芝麻大小的缺陷,连经验丰富的老工人都得拍几百张、盯半小时,而我们的‘AI’一秒搞定。”
这位火眼金睛的“新员工”,正是“中亿智能”自主研发的“中亿二代”100型高端轴承装配检测智能装备,获评高端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
刘建军指着机器旁堆积如山的轴承,语气中透着一丝欣慰:“这些都是企业送来的‘真枪实弹’,我们整整测试了一周,次品检出率高达99%。”
“中亿智能”,一家十余年深耕自动化装备制造的高新技术企业。面对工业5.0浪潮,企业敏锐地察觉到,当生产线自动化程度越高,质检环节反而成为效率瓶颈。刘建军比喻“就像给跑车装备了马车轮子”,在高端轴承生产线上,检测环节占比高达百分之三四十,急需一个“永不疲倦”的超级质检员,打破瓶颈,释放生产潜能。
2021年,“中亿智能”依托在轴承装备制造方面的技术沉淀,启动“AI质检员”的攻关项目,刘建军也成为核心研发人员之一。
“如何让AI拥有超越人类的‘视力’和‘判断力’,从而能够精准识别各种各样的缺陷?”刘建军总结道,就像厨师要尝遍各色食材,好AI也必须“看尽”各类瑕疵。然而,缺陷数据,尤其是罕见缺陷的采集,成为最大的挑战。
刘建军解释道,比如,橡胶厂的垫片行业,产量巨大,缺陷数据自然充裕。“但我们面对的汽配轴承厂,日产量可能只有一两千套,缺陷率只有万分之一,我们几乎动用了十多年来制造业的所有‘底库’——包括全国300多家客户企业,与他们共同构建云端大数据,喂养我们的AI模型。”这种跨企业合作、源源不断提供缺陷样本,保证了训练数据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每天午夜12点,当工厂渐渐安静时,在“中亿智能”云端数据中心却迎来了一天中最繁忙的时刻。
“海量的图像从天南海北汇聚而来,仅用了两年时间,我们就已经建立了超过2万条的缺陷数据库,成为我们‘AI质检员’不断成长的养分。”刘建军指了指电脑屏幕不断刷屏的图片,充满自信:“瞧,我们的AI质检员正在加紧‘看书’学习呢!”
说话间,刘建军的电话响了。“工人发现,一个产品漏检了。”电话那头是余姚市朗霞街道的一家轴承制造企业,“中亿智能”的新一代“AI质检员”,这会儿正在他们工厂的生产线上“上班”,因为放过了一个密封盖内侧微微翻边的轴承,而被“请了家长”。
“马上来!”挂断电话,刘建军立刻带着团队赶往现场。
“我们最担心的是缺陷件被客户拆掉,所以必须尽快赶过去,留下数据,现场调试。”刘建军解释道。“AI质检员”的工作环境其实非常复杂,像残留油渍、复杂的光线反射、多样的材质都可能干扰AI的“视线”。为此,“AI质检员”在和用户企业磨合的过程中,刘建军团队还会帮助用户企业优化清洗、甩干环节等上游环节的工艺,尽力减少油渍等等,为AI质检员大展拳脚营造更好的环境。
“现在,我们不仅仅是提供设备,而是成为了成套的解决方案提供商。”刘建军给出了一组数据,朗霞轴承厂在采用了“中亿智能”的方案后,产能比去年提升了40%,而质量合格率更是从92%升至99.5%。
中亿智能的财务报表显示,年产值2亿中,AI质检员贡献了三四千万,其潜力不容小觑。随着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为AI发展设定了明确的时间表和硬指标,并强调“工业全环节必须智能化”,“中亿智能”从制造设备到拥抱AI质检,无疑是一场深刻的自我革新。
此刻,车间内,不知疲倦的“AI质检员”持续扫描,跃动的数据流在刘建军眼中激荡起新的灵感:“下一步,我们要让AI质检员具备预判故障的能力,如同老中医‘治未病’,防患于未然……”(陈醉 高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