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为持续推进丽水“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建设,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走进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开展标准化实施监督检查培训,通过加强标准的推广实施应用,促进乡村春晚(以下简称“村晚”)提档升级,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村晚”是丽水的一张文化“金名片”。近年来,丽水大力推进乡村春晚标准化建设,陆续发布了多项市级地方标准,包括《乡村春晚建设规范》《乡村春晚演艺指南》《乡村春晚评价指南》等,让“村晚”在新时代绽放出了更加璀璨的光芒。
破局:构建标准化发展体系
丽水“村晚”起源于1981年。由丽水庆元县月山村农民自编、自导、自演的“草根春晚”,萌生于民间、根植于乡村、来源于群众,至今已有40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发展,丽水“村晚”规模日益扩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农村文化资源分散、专业力量薄弱、节目质量参差不齐等。为破局,丽水开启标准化建设征程。
丽水将“村晚”全国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全局,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标准化试点协调小组,整合市委宣传部、人力社保局、市住建局等多部门资源,并引入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等专业机构组建专家智库。“标准化建设不是简单定几条规则,而是要全方位、系统性地为乡村春晚发展保驾护航。”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可操作、可持续、可推广”目标,丽水构建了“村晚”建设标准体系,涵盖基础通用、建设管理、人才培育、品牌运营4大子体系、51项重点标准。据介绍,通用标准包含标准化工作导则、公共标志符号、服务基础、安全基础等通用标准,解决基层文化设施“建管用”脱节问题;建设管理标准涵盖乡村春晚建设、春晚演艺、场地设施与服务等标准,构建了乡村春晚建设运行规范化路径;人才培育标准包括村晚导演、主持、民星等乡村文艺骨干人才标准,以及基层群众文化团队管理,村晚文化志愿队伍服务等标准,为春晚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品牌运营标准包括春晚品牌建设管理,以及“村晚+旅游”“村晚+农村电子商务”“村晚+康养”等产业带动标准,推动“村晚”与产业融合发展。
创新:解锁多元发展新密码
在标准化基础上,丽水“村晚”不断创新,推出一系列特色举措,为乡村文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针对农村实际,首创“三减三保”标准设计原则。减流程,将晚会筹备流程从23个环节压缩至“策划-排练-演出-反馈”4个阶段;减成本、减门槛,编制《乡村春晚演艺指南》地方标准,推广共享道具、就地取材等模式。“以前办春晚,流程复杂,成本高,现在按照新原则,我们村自己就能轻松办起来,村民参与度可高了。”莲都区大港头镇大港头村相关负责人介绍道。目前,丽水已实现65%的乡村自办“乡村春晚”,村民参与度达85%,真正实现“村村有舞台、人人当主角”。
标准赋能“村晚+”产业链,释放产业乘数效应。通过“村晚+电商”,缙云烧饼、青田石雕等200余种农特产品借助春晚舞台走向全国,2023年带动销售额超5亿元;“村晚+研学”开发“春晚创排体验游”线路,遂昌县湖山乡展示春晚道具制作技艺,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村晚+治理”将移风易俗内容纳入节目评价标准,松阳县四都乡通过春晚评选“好婆媳”“文明户”,推动矛盾纠纷同比下降70%。
展望:迈向乡村振兴新征程
如今,丽水乡村春晚已成为全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典范。它不仅重塑了村民的文化自信,更探索出了一条“文化铸魂、标准塑形、产业赋能”的乡村振兴之路。
“丽水实践为全国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标准化建设,解决了乡村文化建设长期面临的路径、能力、动力等难题,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丽水“村晚”推动“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培育出3.6万支乡村文化自治团队,吸引2.1万名乡贤、新农人返乡,为城乡文化融合开辟新路径。
丽水将持续优化“村晚”标准体系,深化“村晚+”模式,推动主客共享文化旅游“全年旺”。2025年,丽水计划推出500多场乡村春晚主题活动,涵盖非遗展演、民俗歌舞、趣味农事等特色主题,诚邀四海宾朋共赴这场乡村文化盛宴,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续写更加精彩的篇章。(纪新瑞 梁子/文 丽水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