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闯荡已久,暑假回乡探亲的90后郑美佳有些近乡心切,一出浙江衢州高铁站就迅速钻进一辆出租车,同也为本地人的出租车司机攀谈家乡的变化。当她听说“学校美术课会组织小学生描绘衢州城市文创卡通‘南孔爷爷’的形象”时,她不无激动地感叹:“没想到家乡对南孔文化的推行如此有定力!我们小时候上学那会,学校就有统一发放南孔历史文化相关书籍资料。”出租车司机闻后说:“是该这样干!振兴南孔文化,本地人首先要熟悉它。”
衢州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重要家族传承地,有“东南阙里”之称。衢州把“南孔文化”作为全市核心文化基因来延续。2004年,衢州首先恢复中断多年的孔氏南宗祭孔大典场景,精简流程,重新点燃“南孔文化”的热度。几年后,每年一度的“南孔祭典”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衢州市委市政府取“南孔文化”精髓之“有礼文化”,将“南孔圣地,衢州有礼”定为至今仍全域通用的城市公共品牌。
为持续烧旺“南孔文化”这把火,衢州市坚持多措并举“造场景”。2020年,在全市推广“见面不握手,只行作揖礼”,以行为规范践行和传承“有礼文化”。2021年开始,以南孔祭典为基础,将每年9月确定为“南孔文化季”,面向社会公众配套推出一系列跨度满整月的场景体验活动。近年间,又结合本土美食策划推出一桌“南孔宴”,公众随时可尝;以设立“南孔奖”为抓手,催生《大宗南渡》等一批文艺精品,继而重磅推出《南孔》新国风音乐剧,并“礼送”到全国近50个城市巡演,今年10月还将前往新加坡等地进行商业演出。
为遵循历史文化的客观性和发展需要,衢州市党政团队多次北上,主动密切与“北孔”所在地山东济宁的联系,除定期在两地祭孔大典上加强“互动走亲”,这两年特别引导两地文旅企业,加强信息互享、产品互推、客源互换,开通“衢州-济宁”直飞航班,以文旅产业合作发展,进一步完善南北孔子文化整体文脉体系。着眼于产业“活化”,当前,衢州还以南孔文化为核心依托,紧锣密鼓推动衢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创建“礼迎八方游客”的国家5A景区;加速已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衢州儒学文化产业园“礼迎天下创客”。
“一个地方的文化底蕴到底深不深、好不好,不是靠政府几句简单宣传就能服众,必须对应有一些具象化的场景。”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蓝啸鸣表示,礼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唯有让它频频出现在人们视觉、味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的范畴,人们才会关注、思考,进而亲近、体验,再而践行、传承它,否则就只有存于书、藏于隅。
基于这种理念,作为传统礼仪秩序典型代表的“立春祭”,才在衢州“盛景重现”。立春祭拜活动曾广泛存在于我国官方和民间社会的日程,随着岁月流逝,大量活动几近消失。新世纪初,衢州市柯城区九华乡发现全国唯一一处保存春神句芒习俗信仰的殿宇——梧桐祖殿。随后,当地各级政府对其进行抢救性修复,并支持和组织村民恢复立春祭祀活动。二十多年来,至今每到“立春”时节,人们都能在当地或各类新闻媒体上,再见包含拜春神、鞭春牛等“仿佛穿越时空而来”的特色祭春民俗场景。
“场景再现”牵动文化走向世界。2016年,以“九华立春祭”为代表的中国“二十四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这标志着衢州实现世界非遗“零突破”。近年来,柯城区又对立春祭活动场所持续改造提升,建成立春文化广场、二十四节气主题公园等,推出首条立春研学线路、“九华立春”小程序等体验性文化产品,不断拓展“九华立春祭”活化传承的场景和能力。
随着新圈层、新技术、新理念的涌现,衢州全市范围开展的“礼文化类场景革命”,至今还在不断翻新和增多。北京新时代文旅研究院院长吴若山认为,很多由来已久的传统文化,仅从字面和概念上看,常具有形而上、广而泛的特点,衢州做法表面上诠释、传播的是地域文化之“礼”,实际上也传达出当地综合发展之“理”,表现出当地党委政府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洞察和礼敬。(蘧景玉 梁山君/文 衢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