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至18日,长三角8地市基层治理观摩队、中央驻浙媒体、长三角法治媒体记者组成调研团,深入浙江湖州基层一线,探寻村社网格团队基层治理的鲜活事例,全方位展示湖州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创新机制,多元调解构建和谐社区
调研首站来到吴兴区八里店镇三源共治中心。走进这个现代化的治理中心,映入眼帘的是墙上实时跳动的数据大屏。在大厅另一侧的“徐根林调解工作室”里,正上演着温馨的一幕:楼上楼下两户居民因装修噪音问题前来求助,调解员徐根林耐心倾听双方诉求,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一步步化解彼此的心结,最终促使双方握手言和。
吴兴区八里店镇党委委员吴谦介绍道:“我们打造的这个共治中心就像基层治理的‘智慧大脑’,通过多部门协同联动,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有人帮,把服务真正做到大家心坎上。”该综合治理平台采用“1+4+N”架构模式,以警情流转处置为核心,形成多部门协同的共治机制。
带着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创新印象,调研团来到德清县雷甸镇塘北村。刚进村口,“微笑塘北”四个大字映入眼帘,与整洁的村容村貌相映成趣。这个与临平区交界的村庄面临独特挑战:新居民人口达1.2万人,是户籍人口的4倍,登记出租屋1700余套。人口倒挂带来了一系列治理难题——日均垃圾量高达15吨,年均环境治理费用超170万元;邻里纠纷频发;消防隐患突出;村容村貌亟待提升。
面对这些挑战,塘北村创新建立“微笑塘北”协同治理体系,将信用契约机制与多元共治深度融合。深化新居民议事会,搭建“云议事厅”,创新“1+1+1+X”网格联户机制,今年已收集社情民意318条,办结率超88%。
多方联动,跨界共治提升治理效能
从新居民治理的创新实践出发,调研团来到安吉县春天尚居小区。午后阳光下,“向日葵亲子小屋”外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家长们带着孩子在此休闲互动,其乐融融——这正是安吉“熟人计划”赋能社区治理的生动缩影。
该小区作为安吉县探索现代小区治理的实践样板,创新提出“新治理合伙人”理念。安吉县委社会工作部常务副部长金枫涛向调研团介绍道:“我们推行‘熟人计划’,就是要让社区从‘猫眼里的陌生人’变成‘客厅里的自家人’,通过‘治理合伙人’机制,把快递小哥、热心阿姨等都变成社区的‘亲情管家’,让温暖在邻里间自然流淌。”
这一创新举措构建起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融汇公益组织、人大代表、居民骨干及新就业群体的多元协同治理架构。通过建立“治理联席会”机制,成功推动各方主体从“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在实践层面,小区通过巧妙整合闲置资源,打造了“暖心亭”“楼道会客厅”等物理空间,使其成为议事协商和邻里服务的微阵地。
带着社区治理的温暖感悟,调研团来到太湖畔的乔溇生态警务联勤共治工作站。湛蓝的太湖水面波光粼粼,与工作站蓝白相间的建筑交相辉映。
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推进,环太湖沿线毗邻的湖州织里镇与江苏苏州七都镇,两省4.6公里的交界线区域曾是治安防控的“难管地”、安全隐患的“多发地”和生态保护的“薄弱地”。工作站以一体化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打造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样板。从2021年建立乔溇生态联勤警务站一直深耕跨省生态警务合作,到现在已升级为4000平米的环太湖毗邻区生态共治基地。实行织里、七都两地公安、生态环境部门常态入驻,消防救援、行政执法等5部门轮值驻守的“2+5”模式。
从太湖的浩渺烟波中转身,调研来到长兴县洪桥镇陈家埭村。这个掩映在绿树丛中的美丽乡村,正演绎着基层治理的民间智慧故事。
村里的和治理事会展现了基层治理的独特魅力。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自治组织,理事会秉持“让有德者有得”的原则,深度融合文明诚信建设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构建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新型治理模式。
和治理事会主导文明诚信档案建设,以自然村为单位推进“抓两头、带中间、树典型”工作,参与“党员联户评户、承包组长联片评户”及“联评联审”制度,建立“诚信示范户”“诚信达标户”“一户一码”诚信体系。
两天行程,五个站点,每处都展现出湖州基层治理的创新活力和实践成效。从城市到乡村,从本地居民到外来人口,从传统社区到生态保护区,湖州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诠释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丰富内涵,为长三角地区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湖州方案。
“湖州将持续深化党建引领下的多元共治机制,推广这些基层治理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推动治理资源更均衡、治理反应更灵敏、治理服务更温暖,努力打造更具辨识度和影响力的基层治理‘湖州模式’,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更多湖州智慧。”湖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熊华表示。(徐冬梅 郭晓燕 沈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