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09/21 09:07:31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浙大之路:不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高峰

字体: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邬焕庆 朱涵

  培育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近千人;师生校友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其中包括深度求索(DeepSeek)等三家受到全球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企业;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的A类、A+学科,稳居全国高校三甲;2024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在全球高校中名列前茅……

  这些成绩,是浙江大学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征途上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个缩影。

  2002年至2007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先后18次调研浙江大学。2005年9月23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大学主持召开浙江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听取浙江大学工作汇报,提出要坚定不移地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迈进。

  浙江大学图书馆。

  20年来,浙江大学深入贯彻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指示要求,高扬“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办学使命,始终将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目标,在我国高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不断迈向世界一流大学高峰、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勇立潮头、不懈奋进。

  坚定不移走创新之路

  走进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一台神经元数量接近猕猴大脑的类脑计算机正在运行。

  “这台类脑计算机上,不仅能够运行DeepSeek类脑大模型,还初步模拟了包括秀丽线虫、斑马鱼、小鼠以及猕猴等不同神经元规模的动物大脑。”研究人员介绍说。

  这是国际上首台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的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借鉴大脑的结构模型和功能机制,浙大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建立引领未来的新型计算机体系结构。

  回望过去,第一颗皮卫星、第一套《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第一张人类细胞图谱、第一个开源推理大模型……一代代浙大人在科技创新的浩瀚星空中摘星揽月。

  “进一步推动浙大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知识汇聚融合,进一步提升整体创新能力”“走一条创新型教育之路”……一系列既高瞻远瞩又细微入里的指示、指引,为浙江大学科学系统地谋划了一张保特色、扬优势、守根脉、管长远的发展蓝图。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外景(2025年3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促使‘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这一重大使命,既是浙江大学今天的奋斗目标,也是贯穿128年校史的光荣传统。”浙江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马琰铭说。

  “我们以‘宽口径、重个性、卓越化’作为培养目标,致力培养‘T型’人才。”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孙棋表示,针对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和前沿理论的迭代更新,要凝练少而精的必修课、提供多而广的选修课,通过专业领域的“深度”、跨学科的“宽度”,来实现面向多元需求的拔尖人才能力培养。

  在课堂上接触前沿技术,在实验室和产业中寻找技术难题和发展方向,浙江大学构建起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闭环生态。

  距离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不远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聚焦“卡脖子”技术创新,集聚650余家企业,累计营收产出超1500亿元,税收贡献超27亿元。

  这是一所既出科学家,也出企业家的大学。浙江大学现有两院院士、高层次人才、“四青”人才数量位居全国前列,师生校友创办科技企业超1500家。

  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说,浙大要培养的,不仅是一届届优秀的毕业生,更是为中国培养具有真正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推动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浙江大学在这一点上,目标从未更改,步伐一直坚定”。

  铸家国情怀走自强之路

  近年来,浙江大学涌现出的一批创新创业人才,展现出了高度的专注专业与超越功利的追求。这得益于浙大以“大思政”理念融合科研与育人,让青年人才在校期间就确立了崇高追求和价值选择。

  早在200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建立起了领导干部向大学生作形势政策报告制度和省领导联系高校制度。他本人更是在担任省委书记期间每年都为大学生作形势报告。2006年9月,习近平走进浙江大学,向浙大学子介绍了浙江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分析了浙江文化经济相互交融等问题。

  于此,“浙大思政”有了源头活水、立下大厦之基。20年来,浙大逐步涵育形成了具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创新创业文化。

  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许多浙大学子接力走进革命老区,追寻先辈奋斗征程,传承革命精神薪火。

  在贵州湄潭,聆听2600公里“文军长征”守护文脉的故事,将自主开发的“儿童思维教育课程”送进乡镇小学;在四川越西,依托“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教孩子们如何用AI平台让古画“动”起来;在山东临沂朱村钢八连抗日纪念厅,依托学科专业认真记录史实细节,开展生动宣讲……

  “我们深刻体悟到,‘求是’精神是与人民血脉相连的担当。”浙江大学哲学学院2022级本科生冯栩艺说。

  茫茫戈壁深处的马兰核试验基地,在浙大校园中是人人耳熟能详的地名。在浙江大学“马兰精神”教育基地里,记者看到王淦昌、程开甲、林俊德等浙大“马兰人”献身国防的事迹。

  “我们在宿舍区的党员之家就能近距离看见这些‘大学长’们的日记、手稿。我体会到,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高心语说。

  坚持以服务国家为最高追求,坚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施关键突破,浙江大学持续深化有组织创新,不断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打造省集成电路创新平台,为学生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成长舞台。集成电路学院2022级博士生李哲轩说,在省创新平台实践中,我参与了新型嵌入式闪存研发,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实现更高密度、更低功耗和更强可靠性,打破国外专利垄断。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会议IEDM,并荣获第八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全国一等奖,展现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化潜力。

  杭州城西,白色的曲面屋顶、红砖墙身的实验大楼里,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在加速建设。

  “预计其中1台离心机主机和5套核心装置将于9月底启用,另外两台离心机主机正在加班加点安装中。”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世界容量最大、实验能力最强的多学科超重力实验设施,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战略科技力量。

  兴业富民走服务社会之路

  “随着技术市场逐步发展、技术转移机制逐渐健全,高校和企业之间合作越来越融洽。”服务浙江西南山区的龙泉市10多年,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院长熊树生的干劲越来越足。

  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由浙江大学与龙泉市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熊树生既是浙大教授,也是龙泉汽车空调产业的首席专家。

  曾经,绵延不尽的山脉、工业基础薄弱,是熊树生对龙泉这个山区小城的第一印象。如今,这里是全国汽车空调领域最大的块状产业集群,汽车空调零部件企业超过200家,行业总产值逾100亿元。

  像龙泉产业创新研究院这样的校地科创平台,浙大在省内建设了33家,为科技成果源源不断转化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动力源。

  浙大长三角智慧绿洲创新中心,不再以论文数量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让研究人员安心将论文写在车间里;浙江大学衢州研究院,依托浙大雄厚的科研实力和衢州完善的化工产业配套支持,成为懂行的技术“陪跑员”,服务的企业超过八成都是中小企业。

  不仅如此,在浙大,还有跨越千里、扎根贵州大山的医护团队,实现果树枝枯病发病率下降94%的援疆教师,以及扎根西北戈壁10余年,持续推动戈壁设施农业发展,致力于破解西北地区耕地短缺问题的科研团队……

  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过程中,浙大发展出独特的社会服务模式,实现了创新成果与特色产业的精准对接,形成了一个教授带动一个产业、造福一方百姓的“首席专家制”经验模式,在工业技术转化、农业技术推广、医疗卫生服务等多方面带动地方实现良性可持续发展。

  “服务于国家科技战略,服务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这是习近平同志对浙大的殷殷嘱托,更是浙大发展的明确坐标。

  沿着这个坐标指引的方向,浙大的发展成果证明,大学不是盆景,更不是象牙塔,大学扎根本土大地之上,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土交融。

  新一届浙江省委对浙江大学发展给予了进一步的关切和重视。2024年11月,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上任伊始就赴浙大调研,希望浙大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导向,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谋深做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贯通”这篇大文章,努力实现更多实质性突破、取得更多标志性成果。

  时光不负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

  2025年,在全球高校四大主流排行榜中,浙大均进入了世界一流高校前50名。

  面向未来,浙大将在战略上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定力,在行动上谋划内涵式高质量战略迭代,持续在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走在前列”,为全球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作出中国贡献。

【责任编辑: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