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温州市泰顺县的青山翠谷间,泰顺明德实验学校(以下简称明德)演绎着一场关于教育本质的生动实践。这所民办学校将“玩”升维为教育核心方法论,通过系统性设计的“玩课”体系,让学生从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者“蜕变”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证明了快乐的学习和优异的成绩并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理念破局:以“玩”为钥破解成长焦虑
“叮铃铃……”下课铃声响起,明德的校园里开始热闹起来,处处回荡着笑声。走廊里,孩子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或是分享着刚刚课堂上的有趣发现,或是商量着接下来的游戏计划,亦或是在跳房子、翻花绳,脸上满是轻松与愉悦。
在明德,玩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一种教育理念。“许多人都有一个误解,以为玩耽误学习,其实玩的对立面不是学习和效率,而是消极和抑郁。”明德校长林成亩认为,成年人是用知识认知世界,小孩是用感官认知世界,因而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和玩耍很重要。“玩能对孩子的情绪进行疗愈,也是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
因此,当越来越多的孩子陷入“没时间玩、没人陪他玩、没东西玩”的困境,当厌学情绪成为横在学业面前的隐形高墙时,明德开始探索“让玩成为破解成长焦虑的密钥”。
明德提倡的玩,不是毫无目的的嬉戏,而是“玩好”,在玩耍中探索、学习、成长。
围绕这一理念,明德提出了“玩日常”“玩社团”“玩科学”等一系列教育实践场景,让学习发生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这些场景不仅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热情,更将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场景再造:校园空间变身“无围墙”课堂
漫步在校园内,教学楼前新设置的游玩区被学生的欢声笑语填满。秋千、攀爬架、鱼塘……这片曾经普通的空地,如今已蜕变为学生的游乐场。
明德还在游玩区边打造了一个小动物园。小羊低头啃食青草,兔子窝边蹲着观察的孩子正轻声交流……这片与自然共生的小天地,让课本里的生物知识化作毛茸茸的触感与鲜活的生命体验。此外,学校还打造了种植区,让学生体验种植的快乐。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在自由宽松的环境氛围里,学生学习的热情能更好地被激发,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林成亩说,学校还在教学楼间的空地设置跳格子等各种传统游戏,并将各种知识融合在格子里,同时设置人型版大富翁,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
“我现在每天最期待的就是大课间!我在鱼塘边学会了分辨不同种类的小鱼,和小兔子玩的时候发现它的耳朵能转来转去,太神奇了!”一年级(2)班的陈诺说。
除了“玩日常”外,每周三下午的“玩社团”时间,又为校园注入别样活力。每周三下午,学生们总会合上书本,如同雀跃的飞鸟,奔赴各具特色的社团。篮球社团、舞蹈社团、非遗社团……多样的社团满足了学生的各种喜好。
明德用“玩”的智慧,将校园化作没有围墙的课堂。而今,这种以“玩”促学的教育生态给明德带来了不俗的成绩:2024年首届初中毕业生中考,明德学校各学科分数与总分平均分均居全县第一。
科学赋能:AI时代更需要有创造力的人
“同学们,你们觉得月球上的坑洞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可能是火山爆发产生的!”“会不会是水的腐蚀?”……
在明德的趣味科学课上,此类充满想象力的对话每周都在上演。
今年开始,明德设置了“科技馆进校园”科学课程,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置不同主题。一二年级以无人机为主题,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能学习飞机的原理和构造,还能亲自试飞飞机模型;三四五年级则以编程为主题,让学生们在代码的世界里发挥创意,培养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AI时代更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林成亩认为,学校在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内容基础上,额外增设了这节科学课,就是希望为学生提供更多探索和创造的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在快乐中爱上科学。
除了趣味科学课外,明德还创新打造科学大讲坛。如何将平凡的纸箱变身为会吐白烟的空气炮?“干冰汽水”是什么味道?……科学大讲坛上,孩子盯着科学老师带来的科学实验,时不时爆发出笑声。而这些“活过来”的科学定律,正以一种特别的方式刻在学生的心中。
“我太喜欢科学课了!又好玩又能学到知识。”三(3)班的包舒辰说,“今年过年,我在家也在做各种有趣的科学小实验,感觉自己像个小科学家。”(刘佳慧/文 泰顺明德实验学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