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9年9月撤镇设市至今,浙江温州龙港市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基因,在183.9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书写着新型城镇化的实践答卷。作为全国唯一实行“大部制、扁平化”管理的县级市,这个曾经的“中国第一农民城”,用六年时间完成了从体制破冰到产业焕新、再到民生提质的三重蜕变,持续绽放“改革名城・瓯越明珠”的独特风采。
龙港新城景观。池长峰 摄
体制破冰:从“层级桎梏”到“扁平高效”
撤镇设市之初,龙港刀刃向内,开启了一场关乎治理效能的根本性变革。
针对传统县域治理中机构臃肿、层级繁多的痛点,龙港确立“大部制、扁平化、低成本、高效率”的改革方向,将职能相近的部门深度整合,最终仅设置15个党政部门,相比同类县市机构数量缩减约60%。这种“瘦身”并非简单合并,而是通过“大科室模块化”改革实现职能重构。2024年,探索大部制协同运行机制,让行政资源真正向服务效能聚焦。
机构“瘦身”,效能提升。企业的感受最具说服力:妙多客超市仅用43天时间,“跑”完相关流程,获得近万平方米配送总仓;龙港市苍塑包装材料有限公司的融资贷款诉求,5个工作日办结,无纺布筒料项目快速上马……
这些“龙港速度”,得益于“一套机制统全局”“一支队伍管执法”“一枚印章管审批”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制度改革释放的澎湃动能。
治理架构的“扁平化”重构同样深刻。龙港撤并原有的199个村居,设立102个社区,构建高效扁平的“市-社区-网格”市直管社区新模式,实现“一竿子插到底、一个层级管到底”。“在龙港,90%以上的个人事务都能在家门口办理,90%以上的矛盾纠纷都能在社区化解。”温州市委副书记王军说。
六年深耕之下,体制优势持续释放。龙港“十个一”集成改革经验获中央、省、市多级推广,连续三年获评省改革突破奖,2025年滚动实施31项“小切口、大撬动”改革,新增省级以上试点4个,入选省级以上典型案例5个。如今,“集成化、模块化、社会化、规范化”的行政体制改革全国标杆正在成型,为探索精简高效县域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龙港方案”。
龙港市印艺小镇客厅。池长峰 摄
产业焕新:从“印刷之城”到“科创高地”
“开公司像网购一样方便”,这句外界形容龙港创业环境的话,正是体制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的一个缩影。2025年一季度,龙港GDP超125亿元,同比增长6.7%,高于浙江省GDP同期增速。
龙港地处鳌江之畔,是全国三大印刷包装集散地之一。设市后的六年改革进程中,龙港以科技创新为钥,探索“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融合化”向新而行,打开了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动能培育的双重通道。
传统产业的“数字蝶变”尤为亮眼。龙港深入实施印刷包装数字化赋能工程,建成印刷包装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推出“30分钟印刷职业技能培训圈”,2024年新增技能人才4525人。从印“饭菜票”起家到打造《黑神话・悟空》3D裸眼卡牌,从纸质印刷到功能性薄膜、绿色可降解材料等新型载体研发,龙港印刷业在细分领域持续突破,其数字化赋能新生态入选浙江省数字经济发展优秀案例。
科创平台的“集群效应”加速显现。龙港全力推进青龙湖省级高新区创建,投用专精特新孵化园、印艺小镇客厅等“4+N”大孵化器集群,今年以来新增孵化空间10.5万平方米、入孵企业128个;华润电力超洁净能源、蓝科途锂电池隔膜等重大项目接连落地,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龙港专精特新孵化园。池长峰 摄
为满足企业高层次创新需求,龙港创新性地推行“头部企业+研究院+产业链”的联合体技术攻关机制。政府积极引入金田高分子材料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龙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精准对接企业“卡脖子”技术清单,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撑。
据日前龙港发布的2025年“半年报”显示,在近三年年均增长7.1%的基础上,上半年该市生产总值(GDP)增速达7.2%,居温州市第二位。尤其引人瞩目的是,其规上工业研发经费投入占营收比重增速居温州首位,彰显强劲创新动能。
民生提质:从“城乡分野”到“共富融合”
位于鳌江入海口南岸的龙港新城,6年前这里还是片荒凉盐碱地,如今是“月湖、翠湖、北湖、青龙湖、琵琶湖”五湖串链,学校、医院、体育中心、住宅小区、科创园区镶嵌其间,一幅“产城融合、产城共兴”的崭新画卷。
龙港市新城月湖翠湖生态廊道。池长峰 摄
六年里,龙港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绘就了“全域均衡化、就地市民化、服务均等化”的城乡一体融合高质量发展图景。
医疗领域,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正式启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让市民无需奔波就能享受高水平医疗服务;教育领域,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龙港高级中学落地,补齐了高端教育资源短板;文化领域,通过“文化空间合伙人”制度引入国家图书馆运营标准,藏书量从3.5万册跃升至40万册设计规模,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在住房保障上,2024年优化完善“房票安置、全域流通”配套政策,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速居温州第二,2025年还启动了新龙港人青年温暖安居计划,提速建设公租房与人才房;就业领域,50多家“共富工坊”与零工市场联动,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2024年11月22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龙港院区启用。池长峰 摄
2024年,龙港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全国县市第34位,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县域发展潜力34强。98.3%的城镇化率背后,是“人城相宜、人业相聚、人景相融”的共富实景。
从体制改革的“破冰者”到产业升级的“领跑者”,再到共同富裕的“践行者”,龙港六年三重蜕变的背后,是“无改革、不龙港,再改革、兴龙港”的坚定信念。站在撤镇设市“新五年”的开局节点,这座改革名城正以3.0版集成改革的新探索,续写着新型城镇化的更精彩篇章。(周筱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