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省委在浙江大学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浙大工作,强调要不断擦亮“培养会创造的人”这一品牌。近年来,浙大深入践行把“会读书的人”培养成为“会创造的人”,积极推动教育模式向“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并重”转型,提高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配度。
如今在浙大,“会创造”的师生浓度越来越高:每年超80%本科生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实践;竺可桢学院创办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已孵化创业公司120多家;今年全球瞩目的“杭州六小龙”中,有3家企业的创始人毕业于浙大。
从“会读书”到“会创造”,创新育人机制是关键。浙大通过一至两年通识教育培养,让学生广泛接触各科类知识,从而选择适应自己的专业方向。同时,以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为核心,一体推进课程教学、校内实训、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四个课堂协同培养,打造“学科—课程—实践”深度融合的创业教育体系。
机制的创新,不断激发出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不久前,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大二学生乐羿上了《光学系统设计》专业课后,融合数学、电子等跨学科知识,与同学组队设计的显微测量仪器,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斩获一等奖。传媒学院博士生余昉从比利时暑期访学回来后找到了全新灵感,正与团队设计脚本,用中西方“数字人”对话形式,解读“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相关作品。
为让课堂所学、实践活动转化为创新能力,目前浙大已组织开展78类学科竞赛项目,每年参加的学生数达5000余人次,建成特色创新创业课程168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20余个。
当前,人工智能浪潮来袭,浙大育人模式有了新的转变。浙大率先打破校际边界,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华东五校,共同发起“AI+X”微专业项目,学生只需在修读周期内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并通过15个及以上学分,即可获得5所高校联合认证的证书。
去年9月,浙大还推出分层分类人工智能通识必修课程,近70名优秀教师经系统培训后,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理工农医、社会科学和人文艺术三个类别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跳出单一学科限制,才能让学生在交叉融合中探索创新的无限可能。”浙大本科生院院长吴飞说。
不断迭代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会创造的人”从浙大走出,“浙大系”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最好标签——
人工智能领域涌现出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群核科技创始人黄晓煌等校友,他们在大模型、三维图形计算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朱秋国创立的云深处,多次开创中国四足机器人行业先河;XREAL创始人徐驰聚焦AR设备研发,连续四年稳居全球AR市场份额第一……
面向未来,浙大将继续聚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会创造”人才,通过开展新一轮专业优化调整、推进本博长周期培养项目、完善多元化评价体系等举措,将高水平科研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优势。(记者 王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