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一本大书,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遗迹旧址和自然风光变成教室,当文物史料和风土人情成为教材,穿梭于浙江平湖的水乡气韵和岁月回响之间,一颗颗关于民族团结与文化交融的种子正被悄然埋下。
多年来,平湖市深挖本土红色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资源,精心打造“之江同心·石榴红”青少年研学路线,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教学、全域式覆盖”的模式,推动各族青少年在研学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注入蓬勃活力。
阵地建起来,构建多维研学矩阵
正值暑假,澳多奇农庄里孩子们在民族团结定向运动里闯关探秘,一边奔跑一边解锁各民族的小知识;还能坐在充满乡土气息的教室里,听一堂妙趣横生的民族团结课,跟着老师细数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暖心故事;更有机会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小伙伴围坐一起,分享家乡趣事,在欢声笑语中感受“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的力量。
近年来,澳多奇农庄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到研学课程,打造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符合青少年研学基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农庄不断通过创新教育形式,结合原有的青少年研学内容,打造了一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课程,通过定向运动、专题课、交流活动等形式,让民族团结理念扎根青少年心中。
从特色农家乐到综合性实践基地的转型,是平湖市委统战部统筹资源、搭建平台的一个生动缩影。为引导青少年在行走中感悟文化底蕴、在亲身体验中凝聚情感认同,平湖市委统战部系统梳理全区统战文化阵地资源,有机整合红色转角湾等红色教育阵地,澳多奇农庄、棒球文化体验中心等传统文化体验点,社会主义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展示厅、老李石榴红工作室等民族融合平台,以及中国航天科普馆等科技文化场馆,构建起以“红色教育、传统文化、民族融合、科技赋能”为核心的四大研学片区。目前,已推出10个民族交融主题研学点位,串联全市8个镇街,覆盖30余处历史建筑和近2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多点联动、全域覆盖的研学新格局。
活动活起来,创新赋能民族教育
中国航天科普馆是研学路上的“热门站”。孩子们坐进火箭太空舱,感受发射时的紧张;拉动装置体验八大行星重力差异;穿梭于卫星探测器模型与“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生平事迹间,兴奋不已。
这座建在乡村的航天馆缘起1992年,原黄姑中学姚爱英老师“不追歌星追科星”的慰问信,开启了平湖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30余年的航天情缘,也将科技创新种子埋进几代平湖人心里。
不仅是充满未来感的航天馆,近年来平湖市委统战部牢牢抓住当地科创科普资源,让研学更鲜活。平湖博物馆用全息投影、AR眼镜还原80多年前红色革命故事;山海几千重不夜城以西瓜彩灯、无人机表演,动态呈现民族故事与城市地标;明月山塘老街(与上海一桥之隔)里,平湖钹子书与壮族嘹歌同场唱响。全息影像、非遗制作、益智游戏等形式,让学习跳出课本,触摸鲜活文化。
同时,平湖市委统战部创新推出“三维赋能”模式,以“专家引学”“场景教学”“实践悟学”三向发力。邀请民族工作专家、非遗传承人常态化走进各研学阵地开展教学实践。打造“小候鸟驿站”“石榴红周末课堂”,组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与本地青少年共学民族礼仪、共做传统美食。
今年以来,平湖市青少年研学路线已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活动30余场,吸引各族青少年及群众超6000人次参与。
线路串起来,凝聚共同奋进力量
从红色转角湾的家国危亡,到中国航天科普馆的强国复兴,十几分钟车程浓缩了这片土地翻天覆地的变化。“震撼”“感动”是青少年参观后的普遍感受。“我们很早就意识到,一个孤立的研学点位很难让学生们产生如此巨大的心灵震撼,只有连点成线,连线成片,才能催生如此巨大的力量。”平湖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说。
“研学让我看到各族团结奋斗足迹,未来要像航天人般为国贡献!”青少年代表的发言,道出活动的深远影响。
一个个“新晋宝藏地”“网红打卡点”的背后,是平湖市多年统筹布局、精心培育的努力,平湖市委统战部深知,研学的价值不仅在于“走出去”,更在于“连起来”。为此,平湖市积极推动“研学+校地联动”,组织市内中小学与研学阵地结对共建,将研学课程纳入校内课程体系。开展“研学+城乡互动”,让城市青少年走进澳多奇农庄体验农耕文化,邀请农村青少年走进航天科普馆感受科技魅力,促进城乡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深化“研学+跨区域合作”,依托老李石榴红工作室等平台,联动安徽淮南等地,组织两地青少年开展“同上一堂民族团结课”“共绘一幅民族同心圆”等活动,让民族团结的种子跨地域生长。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擦亮‘之江同心・石榴红’研学品牌,推动路线纵深拓展、内容精准延伸,让各族青少年在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让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平湖市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富文兵/文 平湖市委统战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