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涌九月,相约杭城。9月27日,作为第四届数贸会重要活动之一,“聚链大宗赋能蓝海”系列产品发布会在杭州大会展中心举行。会上,工行浙江省分行《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及海洋经济金融服务方案》发布,18条金融支持政策如18把钥匙,开启了大宗商品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新通道。
活动现场,省自贸办、省商务厅宣介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方案;舟山市政府与工行全球分支机构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大宗商品枢纽;工行浙江省分行联合人保财险、省担保集团、物产中大集团、省海港集团,在大宗商品领域全面加强合作,打造风险共担、资源互补的合作新模式。一幅金融助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的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工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说:“工商银行全力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将金融服务融入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血脉。”截至今年8月末,该行在浙江区域海洋经济相关贷款近1000亿元,展现了国有银行服务国家战略的赤诚与担当。
发布会签约仪式现场,工行浙江省分行、工银金租、工银标准、工银亚洲、迪拜分行共同参与签约。
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打造合作新模式。
聚链成势
构筑大宗商品金融生态圈
海洋产业投资规模大、回报周期长,传统金融支持往往难以匹配其发展需求。如何破解融资难题?这需要金融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
工行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资源整合者。
2024年,工行浙江省分行与省海洋经济发展厅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未来五年将累计投放不低于3000亿元贷款,提供竞争性利率优惠,全面服务港口、产业、科技、生态等重点领域。
作为全球布局最为广泛的中资金融机构之一,工商银行在49个国家和地区设有413家境外机构,通过参股标准银行间接覆盖20个非洲国家,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中的30个国家拥有250家分支机构。依托工银标准、工银亚洲、迪拜分行等境外机构,工行充分发挥“一点接入、全球响应”的优势,为企业提供24小时不间断跨境综合服务。
此外,工行搭建“环球撮合荟”“中欧企业联盟”等平台,深化与中信保、人保财险、省担保集团等机构的合作,构建风险共担、资源互补的合作新机制。在内外部资源的联动中,一个开放、协同、安全的大宗商品金融生态正加速形成。
据了解,目前,工行已在浙江制定专门的大宗商品枢纽建设金融服务方案,优配资源,加强政策支持、市场支持、产品创新和全球综合服务。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合作平台,链接高端资源,共同助力枢纽建设。
数字见证实效:在支持大宗商品储运加工基地建设方面,工行浙江省分行已完成项目审批40个,融资余额达163亿元;在支持海事服务基地建设方面,已为近百家中小企业提供融资,融资余额超10亿元;在支持大宗商品贸易中心建设方面,已为67家大中小微型企业发放贷款,融资余额达117亿元;新型离岸国际贸易服务模式进一步优化,已累计为自贸区企业提供新型离岸贸易结算支持1.4亿美元……工行强有力的金融优势,正持续赋能浙江大宗商品高地建设。
金融助力大宗商品资源配置枢纽建设。图为工行支持的舟山重点油气基础设施项目——新奥(舟山)LNG接收站。
蓝海扬帆
特色金融润泽千岛之城
舟山群岛,星罗棋布。
“工行团队专业高效,迅速响应融资需求,为我们提供了及时有力的支持。”舟山某船舶企业负责人感慨道。这家企业是大宗商品配置枢纽海事服务业务的重点企业之一,工行舟山分行大宗商品枢纽专班第一时间组建攻坚小组,与省分行协同完成尽调与评估,通过多级联动,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1.5亿元的贷款投放。
这项创新的“海事服务产业贷”,不仅支持重点企业,也同步惠及普惠客户。截至目前,工行舟山分行已累计支持大宗商品枢纽建设相关行业重点项目42个,审批金额365亿元,实际投放超220亿元。
引金融活水,激活蓝色经济新动能。工行全力贯彻海洋强国战略,将金融服务融入浙江海洋强省建设血脉。
碧海蓝天间,海上“风车”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浙能嵊泗2#海上风电场项目全面投产后,年上网电量可达11.4亿千瓦时,每年可节约标煤约36.8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75.4万吨。源源不断的绿电,被送入千家万户。而这背后,也有着工行绿色金融的坚定支持。
截至今年8月末,工行舟山分行绿色贷款余额67.6亿元,较年初新增13.4亿元,增量排名当地四行第一。今年上半年,该行扩大了对清洁能源领域的支持力度,围绕海上陆上风电、光伏发电、清洁能源装备制造加快优质项目拓展,同时加强对绿色港口、绿色仓储等领域的支持。
此外,为满足渔民融资需求,工行舟山分行持续优化“渔业贷”等特色普惠产品。该产品以渔业捕捞船、捕捞辅助船为抵押物,满足渔民船舶维修、燃油采购、渔货运输及其他渔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
截至今年8月末,“渔业贷”产品余额1.86亿元,服务200余户中小涉海企业与渔民,金融普惠直达蓝色产业一线。(朱华 沈力 郭倩/文 工行浙江省分行/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