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日前发布最新成果——基于专用神经拟态芯片的类脑计算机“悟空”,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接近猕猴大脑规模,标志着我国在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领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是浙大“面向2030的学科会聚研究计划”(简称“创新2030计划”)实施以来的重要成果之一。浙大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探索以学科会聚构筑创新高地特色模式,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学前沿,以重大战略问题为导向,前瞻布局和重点发展一批会聚型学科领域。“创新2030计划”分批实施11个学科会聚研究计划,将学科会聚的理念转化为大规模实践,将学科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驱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以最先启动的“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为例,该计划不仅获批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还成立了全国首个“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荣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最高奖项,成为脑科学与人工智能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汇聚的战略基地。
突破单一学科的藩篱,浙大正聚集一批顶尖的交叉人才,培养一批拔尖的优秀学生,不断打造适合学科交叉的体制机制。
2024年4月,浙江大学成立基础交叉研究院,以学科集群重构创新模式、以基础交叉研究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综合改革特区”。今年6月,以基础交叉研究院为依托,浙大数学交叉研究中心正式落地。
今年9月,浙大学科会聚探索又有新动作——电气电子类工科试验班(简称“EE班”)迎来首批学生。为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浙大首次尝试融合电气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两大学院,组建电气电子类工科试验班。“这几年,我们一直在教育教学中探索多学科交叉协同的理念,培养具备解决复杂系统工程问题的系统思维和跨界整合能力的学生。”浙大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年珩期待,“EE班”能成为智能电网、能源数智化、智能芯片、量子信息等方向复合型人才的成长沃土。
“我们要努力去做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才能形成具有突破性的原创成果,培育新兴交叉学科增长点,打造基础研究优势学科集群。”浙大发展规划处处长尹建伟说,目前,浙大21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绝大多数学科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可喜进步。
浙大持续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生态,成为浙大学科拔尖造峰中的亮眼风景。
“人才特区”“学术大师汇聚计划”“高层次人才培育支持计划”“百人计划”……这所百年名校面向全球英才吹响人才集结号。“学术大师汇聚计划”设计海内外顶尖人才及其团队引进工作方案,选准领域、提前布局,引育未来大师,通过建立科学家联合工作室等方式,加快引育引进和汇聚两院院士、国际相当水平的顶尖人才。“人才特区”则通过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持续支持学者自由探索、投身真正意义上的高水平创新。
面向未来,浙大将加快布局会聚型学科领域和交叉前沿方向,全面打造“起尖峰”“筑高原”“强生态”的学科生态体系,加快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记者 纪驭亚 实习生 许宇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