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建设迎来重大节点——由沪杭客专公司统筹管理,中铁大桥院与中国铁设联合设计,中铁大桥局承建的全桥首孔80米预制混凝土箱梁,完成107-108#桥墩架设任务。这一里程碑式突破,宣告大桥全面进入上部结构施工新阶段,为后续工程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据了解,“梁王”为80米跨度预制混凝土箱梁,长78.2米、高5.4米、重2800吨。在大型跨海工程领域,“梁王”的跨度远远超越了杭州湾跨海公路桥、舟山主通道等著名跨海桥梁的70米预制箱梁,也胜过在建的香港将军澳大桥(75米)等工程。
该桥为何采用如此大跨度的箱梁设计?原因就藏在这片海域的潮水之中。杭州湾是世界三大强潮海湾之一,这里诞生了“钱塘江潮”这一世界奇观。为了避免密集的桥墩对潮水的破坏,根据研究结果,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海中引桥大部分桥墩之间的跨度不得低于80米。“这样设计的好处就是全桥的阻水率低,对潮水景观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中铁大桥局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项目副经理王寅峰表示。
破纪录的长度和重量带来了施工难度上的质变,为了完成“梁王”及后续208片同等规格的箱梁海上运输、架设任务。施工方特意调来了曾参与过杭州湾跨海公路桥建设的“天一号”运架一体船,该船最大起吊重量为3600吨,可独立完成取梁、运梁和架梁工作。
“为了能够赶到施工现场,‘天一号’特意提前动了一场‘手术’。”“天一号”船长沈兵介绍,他们用时8个月将船上的起重臂架改造成可倒伏的状态,将“天一号”的高度从84米变为43米,只为能够穿过杭州湾跨海公路桥来到施工现场。
同时,施工方还为“天一号”量身打造了一套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在船体、臂架和吊具上布设的85组智能传感器,实时对船舶状态、吊装动作、结构受力等10多类数据进行秒级反馈和智能监控,实现架梁全过程风险管控。“有了这套数字孪生系统,我们在指挥中心就可以看到十几公里外的施工情况,能够及时发现风险,提前进行预警。”中铁大桥局杭州湾跨海铁路桥项目信息化专员谈聪说。
据了解,杭州湾跨海铁路桥是通苏嘉甬高铁的关键控制性工程,全长29.2公里,连接嘉兴海盐与宁波慈溪,设计时速350公里,计划在2027年底具备通车条件。
南通至宁波高铁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盐城至南通高铁南通西站起,向南经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引入宁波枢纽宁波站,跨海铁路大桥建成后,将与已开通运营的盐城至南通高铁、京沪高铁、沪昆高铁、宁波至台州至温州高铁等多条线路和在建的金华至宁波铁路、沪宁沿江高铁等多条线路相连,推动长三角地区路网结构更加完善,极大便利沿线人民群众出行,对推进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孙漾/文 海盐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