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02 11:02:23
来源:新华网

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⑥丨宅基地“三权分置”让农民“住无忧”“住亦享”

字体:

  编者按:龙港的发展史,是一部镌刻着改革印记的奋斗史、创新史。自1984年建镇,尤其是2019年撤镇建市以来,这座浙南城镇乘改革开放东风,历经“农民城—小城市培育—撤镇设市”三次跨越,从滩涂渔村蜕变为“中国第一农民城”,再到新时代首个“镇改市”,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书写了城镇化改革的传奇篇章。

  新华社浙江分社推出系列报道《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在新华网刊播。

  “这老房子空着十几年了,现在好了,流转出去不仅有了租金,房子也增值了。”浙江温州龙港市华中社区居民杨先生脸上洋溢着笑容。他家的老房随社区200多间闲置农房一同改造,每年可获得稳定租金。

  “过去由于权属不清、规划缺失,大量农房闲置。”华中社区党总支书记冯亦科指着规划图介绍,“通过宅基地改革,我们为老房子明确了‘身份’,通过统一规划和出租,吸引芦浦肉饭等当地知名店铺入驻。”

  冯亦科口中的宅基地改革,是龙港以深化国家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为契机,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的“三权分置”改革实践。

  盘活“沉睡”资产的关键一步,是为每一处宅基地和农房明确“身份”。

  龙港市华中社区。新华网发池长峰 摄

  “过去,宅基地权属问题像一团乱麻。”龙港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历史遗留问题多,农户情况复杂。龙港采取“分类认定”的方式破题:对于“无地无房”农户,依据“享有、保留、取消、不享有以及特殊情形”五种情形,经属地集体经济组织初审公示后明确资格;“有地有房”农户,则通过统一的权籍调查和整村推进发证,核发《农村房屋权源证明书》和不动产登记证书;对历史形成的“一宅多户”超面积情况,则探索有偿使用。截至目前,龙港累计完成5242户资格权认定,办理不动产登记2.13万宗,建成套式公寓1356幢,跨社区安置232户,宅基地闲置率降低至6%以下。

  权属清晰了,如何让权利“纸面”落到“地面”?龙港的答案是“适度放活”。龙港创新建设模式,引导多户“无房户”联合,按照每间占地45-49平方米的标准,统筹建设6-7层公寓式农房,确保每户分配一套,户均建筑面积达120平方米,而单户均摊占地面积则从原49平方缩减至15平方,实现了居住品质提升与土地集约利用的双赢。

  “没想到,我能住进这新小区!”林先生是“跨地安居”的受益者。他所在的社区用地紧张,一直无法解决他的住房问题。通过宅基地调剂保障公司,他购买了华中社区“拆旧建新”安置小区的富余房源。“只需要承担建筑成本价,就解决了心头大事,小区环境好,邻里也和善。”目前,该公司已通过收购华中社区“拆旧建新”安置小区的70套富余房源。

  此外,龙港通过“危旧房拆建加层”等方式增加房源,多渠道保障“户有所居”。

  为了让闲置农房“活起来”,由龙港市政府统筹,全市102个社区共同注资成立“强村公司”,负责开发利用闲置宅基地(农房),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宅基地盘活后,一间房年租金从3000元涨到1万多元,社区集体年收入增至50多万元。”三园社区第一支部书记陈增旺说。乾头社区则一次性收购50间闲置农房建设精品民宿“又见柒间”,每间每年为房主带来2万元分红。

  为确保流转规范高效,龙港认真排查闲置资源底数,农户自愿申请后,经社区、部门联合审核,可由“强村公司”以统一收储、回购、返租、入股等方式委托经营或合作开发。同时,龙港研发了宅基地“智管”系统,集成“三权”信息和“人地房”三维数据,实现从申请、审批、流转到监管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构建了统一的标准体系。

  龙港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清晰界定所有权、保障资格权、适度放活使用权,不仅有效保障了农民‘住无忧’,更实现了‘住亦享’,为破解乡村发展用地难题、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激发乡村内生动力探索出了一条可行路径。”(汪菁璐)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