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04 18:01:46
来源:新华网

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⑦丨非急救转运模式护航群众就医路

字体:

  编者按:龙港的发展史,是一部镌刻着改革印记的奋斗史、创新史。自1984年建镇,尤其是2019年撤镇建市以来,这座浙南城镇乘改革开放东风,历经“农民城—小城市培育—撤镇设市”三次跨越,从滩涂渔村蜕变为“中国第一农民城”,再到新时代首个“镇改市”,以“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书写了城镇化改革的传奇篇章。

  新华社浙江分社推出系列报道《新型城镇化改革龙港经验》,在新华网刊播。

  新华网杭州10月4日电 近年来,浙江温州龙港市针对非急救转运服务滞后、非急危重患者占用120院前急救资源问题,以县域医共体改革为突破口,构建“县域医共体一体化”非急救转运服务体系,实现非急救服务能力提升与急救资源优化配置的“双赢”。

 智慧调度,一网统管

  “你好,龙港市96120,您这边病人是什么情况?”随着电话的接通,龙港市急救中心工作人员记下患者的相关信息。随即,一辆印有“龙港市非急救转运”字样的救护车驶出120急救中心。

  “‘96120’是龙港市非急救专线。”龙港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非急救转运服务的上线,旨在满足康复出院、转院治疗患者以及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多样化出行需求,致力打造安全、便捷、规范、专业的便民助行服务。

  据介绍,龙港通过整合市域内5辆转运车辆,以及50名医护驾人员资源,实行全域“一网统管”,构建起高效的非急救转运体系。

  在此基础上,龙港推动非急救系统与医共体医院等救治单元实时互联,开发智能风险评估模型,自动匹配非急救转运车辆配置。目前,已实现为脑卒中康复等6类特殊患者定制个性化转运方案。

  “通过‘平急两用’机制,我们有效分流了常规转运需求。”龙港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96120”专线平均接单响应时间为5分钟,非急救转运车辆15分钟内到达率97%。2024年11月至2025年8月,龙港累计完成非急救转运服务2524车次,120急救资源非紧急占用率下降25%。

  人才共享,效能提升

  在优化非急救转运服务过程中,如何实现人才资源的高效调配?

  “我们打破县域医共体内人事壁垒,推行‘急救-非急救’人员共用模式,使14名医师、17名护士,19名驾驶员参与非急救转运服务,人均服务效能提升53%。”龙港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确保服务质量“不打折”,龙港建立“急救资质+非急救技能”双认证机制,先后开展3期创伤救助专项培训,覆盖医护人员87人次,实现专业处置能力达标率100%。

  此外,龙港推出“绩效捆绑”考核体系,建立急救与非急救岗位协同发展机制,确保急救与非急救岗位同排班、同考核、同培训、同薪酬、同发展,形成“急救-非急救转运”服务闭环。

  新模式实施后非急救岗位人均效能提升53%,急救资源释放率达25%,服务投诉率下降0.3%,院前急救响应速度与医疗资源周转效率得到双提升。

  为进一步充实非急救转运力量,龙港还面向全市医疗机构,招募非急救转运志愿者,构建“资质认证+同质培训”管理体系,实施“双证准入”机制,打造标准化、可持续的医疗转运服务体系,为非急救转运服务注入“新血液”。

 规范服务,数智便民

  服务体系的标准化是可持续的关键。为此,龙港还制定了《龙港市非急救转运服务规范》,将服务流程细化为8大类32项操作流程,实现车辆设备配置达标率100%、人员资质核查率100%。同时,通过建立“接诊-转运-交接”全流程质控体系,非急救转运服务差错率降至0.1%,投诉响应时效提升至15分钟内。

  在定价模式上,龙港根据转运距离、服务难度设立2档收费标准,进行分级定价,并同步建立费用追溯平台,患者满意度达99.5%。

  除了规范与定价,龙港的服务升级更得益于创新驱动的智慧调度变革。“我们建成了非急救转运数字平台,它相当于‘智慧大脑’,集成智能派单,创新‘社会运力+院前急救’资源共享模式,通过算法动态匹配三方资源。”龙港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数智化助力急救中心日均跨院转运能力提升60%,车辆周转率达每日9次,构建起“15分钟响应圈+一键预约+全流程监测”的服务闭环。(郭妍廷)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