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12 09:18:02
来源:浙江日报

再夺“大满贯”,看浙江民企新常态

字体:

  原标题:连续两年包揽民营企业五大榜单上榜数量榜首 再夺“大满贯”,看浙江民企新常态

  浙江民营企业再次拿下“大满贯”。

  全国工商联最近揭晓的五大榜单——“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浙江民企连续两年包揽上榜数量榜首,其中“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已是27年保持第一。

  成绩辉煌,映射着浙江民企的蓬勃发展。最新数据显示,浙江规上工业企业已突破6万家大关,截至今年8月底达60906家,继2022年跨越5万家门槛后,再攀新峰。

  从“块状经济”迈向“链式集群”,从“草根创业”跃升“科技引领”,从“家族作坊”走向“全球布局”。

  透过五张榜单,能看到浙江民企正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发展新常态。其质效齐升,源于深刻的产业进化、精神传承与制度创新变革。

  量质双升的产业密码

  今年,浙江民企上榜数量更多。

  107家浙企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较去年净增1家,连续27年雄踞全国榜首;109家入选“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与去年持平;20家登榜“中国服务业民营企业100强”,较去年净增1家。这三张榜单的变化彰显浙江民企营收能力大幅增强。

  原因何在?

  首先,经济底盘坚实。

  制造业仍是浙江民营经济的核心支柱。107家上榜500强浙企覆盖九大门类,其中制造业企业达71家,占比66.36%,主导地位稳固。109家制造业500强浙企则分布于27个大类行业,显示出浙江制造的底蕴。

  制造业基本盘长盛不衰,关键在于与时俱进的产业升级。

  比如坚守制造业40余年的正泰集团,在深耕绿色能源、智能电气产业生态群的同时,前瞻布局石墨烯、氢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加速推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培育绿色低碳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

  统计数据也印证了浙江制造业的持续向新——1月至8月全省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速高达9.4%。

  “这意味着浙江民营制造企业已超越传统工厂范畴,正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载体。”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杨轶清说。

  其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浙江的另一增长飞轮——新兴服务业正加速转动。近年来,浙江服务业上榜企业稳步增加。

  统计数据显示,1月至7月浙江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营收同比分别增长13.2%、12.6%和11.3%,均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且高于同期规上服务业收入增速。整体而言,浙江民企正加速布局新赛道,榜单中约三分之二填报企业已涉足战略性新兴产业。

  更关键的是,创新驱动、动能澎湃。

  两张研发榜单上榜企业数量激增:95家上榜“民营企业研发投入500家”,较上年增加8家;115家跻身“民营企业发明专利500家”,较上年增加15家,显示出浙江民企持续加码创新投入。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便是典型代表,手握超2万件发明专利但从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蚂蚁集团平台技术事业群副总裁曹恺透露,公司正坚定地聚焦通用人工智能、具身智能、高效安全计算等前沿领域,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2024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已达63.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突破1.8万亿元,占GDP比重超12%。这一比例远超全国均值。

  在新起点,浙江民企如何持续升级?

  “创新驱动、全球化、数智化是三大重点方向。”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郭斌表示,通过创新驱动开辟增量蓝海,实现发展模式根本跃迁;通过全球竞争,重塑“中国制造”优势,在发达市场赢得品牌溢价;通过数智赋能,把握数字化与人工智能机遇,深度融入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

  浙商基因的代际进化

  如果说产业结构是“形”,那么浙商精神便是“魂”。

  今年浙企上榜不仅数量增长,规模与盈利亦稳中向好。107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8万亿元,户均919.56亿元,分别较去年增长6.95%和5.95%。83家企业实现营收增长且盈利,占上榜企业数的77.57%。

  在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下,这份成绩单来之不易。不仅要“活下去”,更要“活得久”——这是今年不少浙江民企老板的心声。这样的成绩正是一代代浙商以“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奋力拼搏的结果。

  基业常青,薪火相传。

  “上榜企业长期保持稳定,数量、指标及分布均呈温和增长,彰显浙江民企深厚底蕴。”杨轶清指出,在稳经济大盘的关键期,这些“常青树”企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

  榜单上,“老朋友”不少:连续27年登榜的中南集团、连续22年的西子联合、连续16年的富邦集团……

  代际平稳传承是浙江民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交接班并非简单权力转移,而是浙商精神的薪火相传。

  宁波富邦控股集团总裁宋凌杰接班后直面外部环境挑战与企业转型压力并存的双重考验,通过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前瞻布局未来赛道、以新质生产力开拓蓝海,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

  如今,富邦旗下双鹿电池建成国家级5G全连接工厂,稳居中国碱性电池生产规模首位;投资的上海启芯领航科技在国内芯片设计领域崭露头角,成为行业新标杆。

  龙头崛起,引领升级。

  今年浙江头部企业增幅显著。营收千亿级企业达24家,较去年增加3家:菜鸟(1208.49亿元)、卫星控股(1128.66亿元)、华友控股(1017.34亿元)。

  正如一位老浙商感慨:“过去,我们白手起家,从作坊、店铺起步,一步步打拼到现在。如今龙头崛起,是新一代浙商传承精神、开拓创新的成果。”

  榜单中日益凸显的龙头效应,折射出一个长期趋势:浙江民企正从“蚂蚁军团”向“千亿军团”升级,成为区域发展新动能。

  面对营收首次突破千亿元,卫星控股负责人视之为长期战略定力与产业深耕的回报,更是新起点,“老一辈浙商务实、创新、诚信、担当,我们接过责任,现在全力建‘未来研发中心’,加速原始创新,让浙商精神在新时代发光。”

  新锐涌现,活力不竭。

  今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零跑、青云、敖晖、力勤、万向三农等5家新面孔首次上榜。

  新能源整车企业零跑凭借“全域自研”崭露头角,上半年累计交付超22 万台,首次半年度盈利。面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激烈竞争,创始人朱江明立下全年“50万+”销量目标,他说:“零跑继承老一辈浙商敢为人先的精神,在竞争中,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立足。”

  国内有色金属新秀、镍全产业链服务商力勤资源,多年来践行“地瓜经济”理念,长期扎根浙江、发力海外。董事长蔡建勇表示,未来将继续以“国际化、专业化、资源多元化”方向深耕产业链,把浙商精神推向国际舞台。

  持续优化的发展土壤

  民营经济是浙江的金字招牌,是最大特色与优势,贡献了全省60%以上的生产总值、70%以上的税收、80%以上的外贸出口、90%以上的市场主体。

  “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协同,演绎出浙江民营企业发展的双重奏。

  宏观层面,“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良性互动,是浙江民企发展模式的核心。浙江持续优化政策、法治环境,通过制度创新,为民营经济“松绑赋能”。

  近年来,浙江在市场准入、审批许可、经营运行、招投标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在境外投资、人才引进、风险防范、融资畅通等领域为民营企业提供制度支撑,规定并出台一系列保障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合法权益的政策文件;

  以数字化改革提升营商环境,规范行政行为,推行政商关系“正负面清单”,为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做出积极探索;

  为统筹推进一流企业、链主企业、雄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梯度发展,浙江率先出台《浙江省民营企业发展促进条例》《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支持民营企业进一步抢抓新质生产力、新发展格局、新型工业化下的新机遇。

  微观层面,浙江政府部门常以“店小二”姿态主动服务企业,企业出题、政府作答已成为浙江的一种常态。

  今年9月,一场以“一起谋发展”为主题的政企恳谈会上,浙江政企面对面交流,共同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在去年的一次座谈会上,政府部门就推动解决了企业字号的保护问题,有效降低了企业维权成本。”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连声赞叹。

  正是接到问题的部门从不推脱、不懈怠,让企业家敢于直言不讳,共同推动浙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如今,浙江拥有金字塔式的企业生态。庞大的中小微企业构成“底盘”——截至2024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在册总量达350.53万户,占企业主体总量的92.06%;2125家上规模民营企业形成中坚力量;傲立“塔尖”的,则是百余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上榜企业。

  “要保持新常态,未来浙江要继续推动更多‘基座’企业攀升至‘腰部’,再走向榜单上的‘塔尖’。”浙江省工商联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进一步开展省市县三级联动,扎实推进“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系列培育培优行动,通过整合政策、服务等多方资源,打出精准组合拳,持续壮大我省民营企业中坚力量和后备梯队,不断擦亮浙江民营经济“金名片”。(记者 朱承)

【责任编辑:张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