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童”参与 共成长——杭州儿童参与城市治理机制的三年探索
“爷爷,请排队!”“奶奶,小心烫!”……暑假的某个清晨,天蒙蒙亮,一群身披橙黄马甲的小小身影,出现在了萧山区义桥镇民湘社区爱心早餐的发放点位。当“送餐小分队”清脆的童音将居民从晨光中唤醒,叔叔阿姨们才注意到,街角多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不同于以往的爱心送餐志愿服务,这场活动的“指挥官”,是社区“儿童梦想家”的成员们。蒸包子、冲豆浆、分装餐盒……时间如何安排?由谁负责引导排队?当天,小朋友们用一个晨会的时间,认真分配任务,反复推敲细节,最后在社区爱心团队“湘湘姨”的陪同下,向高龄老人和户外工作者们,送上了一份份热腾腾的爱心餐。
让社区儿童全面、深度参与社区事务,培养社区治理“小主人”当家做主的素养和意识,是今年民湘社区“儿童梦想家”项目的重要内容。“从前期提案策划、物资筹备,到后期活动执行、总结复盘,不仅‘小小梦想家’们参与度高,居民们也十分认可这种形式。”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俞金丽表示,目前,社区已推动12场由儿童主导策划完成的活动,内容涵盖非遗传承、节日主题互动、志愿服务工作与大型竞赛展演等,逐步构建起了“儿童观察团成员主导+社区支持”的支撑体系,为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补充了来自“一米视角”的意见建议。
从小小观察员到社区梦想家,再到城市合伙人,这座城市的成长故事里,从来不缺儿童执笔的动人篇章。特别是2023年4月,杭州市儿童观察团成立以来,杭州一路探索儿童参与城市治理的新机制,因地制宜在各地组建基层儿童观察团,并在全省首推儿童友好观察组织联盟,吸纳街社、学校等26家成员单位开展儿童友好实践活动,鼓励团员亲身体验社区建设、公共空间、友好产业、社会服务等城市建设的关键方面,将小公民视角融入发展大视野,累计形成儿童友好相关意见建议750余条,保障了儿童在社会生活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也成为“一米高度看城市”理念转化落地的有力证明。
在钱塘,文瀚幼教集团“儿童会客厅”项目,正将“替孩子做决定”的爱护,转化为“与孩子一起决定”的尊重。通过设置儿童“开放麦”等方式,促进亲子对话、共商议事和多元协作,在邻里游戏、游学项目、劳动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中积极赋权儿童,确保儿童作为个体的自主权,激发儿童参与内驱力,用儿童“站C位”的教育探索,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杭式教育新范式。
在西湖,社会公益组织——天然正好公益服务中心,发起了“西湖护童”快乐儿童剧行动,针对新杭州家庭及外来务工人员家庭亲子互动不足、文化认同感弱等问题,组建乐乐村公益小剧团,选拔儿童自编自演,合作共创,并在《神笔马良》《龟兔赛跑》等经典剧目中融入方言等杭州元素,“从舞台到生活”增强新杭州伢儿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归属感,为新杭州家庭融入杭城,提供高质量情感支持。
在余杭,“城乡融合型社区”南渠社区探索校企社多主体联动的服务网络,创新建立“南渠儿童善基金”,将儿童纳入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公益资源管理体系,与家长代表、社工一起,监督专项基金在兴趣课程补贴、困境儿童帮扶、社区儿童活动等领域的应用情况,带动儿童友好从“硬件覆盖”向“生态共建”跨越升级,弥合社区与儿童间可能存在的“服务鸿沟”。
接下来,市妇联将继续践行儿童优先原则,将儿童友好作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文明标尺,健全儿童参与城市治理机制,通过培育儿童观察团等儿童参与组织,搭建儿童参与平台,拓宽儿童参与渠道,提高儿童参与能力,营造儿童友好环境,助力儿童在社会政策制定、公共服务供给、儿童权利保障、成长空间创设、发展环境营造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推动“一米高度”治理创新成为城市的温暖底色。(记者 马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