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随着裁判一声哨响,浙江省台州市三门县行政中心广场,一根粗壮的拔河绳瞬间被来自全省各地代表队队员的双手紧紧握住,呐喊声中,绳索来回移动。这是浙江省第五届体育大会拔河比赛现场,也是三门“体育强县”建设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群众体育:全民参与的土壤
篮球在场地上“砰砰”弹跳,气排球划出浅橘弧线,市民在健身器材上舒展身体……一大早,三门县羊角塘体育公园已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这是三门县首个体育公园,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设有2片篮球场、2片气排球场和1个健身器材区。这里每天都有许多市民前来休闲健身,不同年龄段的群众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
三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25平方米,行政村体育场地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从县城到乡村,“在家门口健身锻炼”已从美好愿望变为现实。
此外,三门县全年持续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等群众基础深厚的“三大球”赛事,以及马拉松、健身操、跆拳道等接地气、聚人气的体育活动。再加上体育爱好者自发组织的社区健身活动,已形成“天天有活动、月月有比赛”的体育格局,参与健身已成为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
产业力量:体育制造的隐形冠军
体育的繁荣,深植于三门的制造业血脉。
走进三门健龙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裁片机精准切割橡胶表皮,印刷设备高速运转,工人正在赶制篮球订单。他们生产的,是浙BA球赛的官方指定用球。“浙BA只是我们的开始,足球、排球,还有正在做的匹克球,我们都希望能走向更大型的赛事,登上更高的舞台。”企业负责人说。
该企业自1994年成立以来,始终专注球类制造,2017年推出自主品牌“米格尔”。目前已成为浙江省内同时生产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的企业,产品覆盖全国2000多所学校和体育场馆。
2025年8月,三门县首届青年篮球联赛(青BA)现场,中场休息的直播间格外热闹。体育馆外,回廊变身热闹的农特产品展销区。空气中弥漫着青蟹的鲜香,不少观赛者专程前来选购。
“这次借着篮球赛的机会,线上线下同步销售。不少人看了比赛直播来买我们家青蟹的。”一位工坊负责人说。
体育与旅游、商业、乡村振兴的深度绑定,让体育消费的“乘数效应”持续放大。
冠军摇篮:小城走出体坛明星
9月28日晚,粤港澳全运会跆拳道女子67公斤级决赛现场,19岁的三门姑娘陈熙敏一记精准的横踢,为浙江队斩获一枚宝贵的金牌。
陈熙敏的成长轨迹,是一条典型的“三门式”体育人才培养之路。
经三门县少体校启蒙培养后,她被输送至温岭跆拳道队开展联合训练,最终凭借优异表现入选省队。这条“少体校启蒙—联合培养—省队深造”的路径,正是三门精心构建的体育人才上升通道。
更多新星正在三门冉冉升起。今年6月,20岁的三门小将邵哲轩在全国田径大奖赛上,为浙江队夺得男子4×400米接力金牌,实现了三门田径在全国赛事中金牌“零的突破”。
从陈熙敏到邵哲轩,这些年轻运动员崛起的背后,是三门县持续深化“体教融合”战略,构建“本土培养+向上输送”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据三门县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平均每年向省、市运动队输送优秀后备人才二十余名。
赛场之外,更多的体育故事还在继续书写——少年体校的运动员们仍在坚持训练,街头巷尾的篮球赛依然热闹,体育制造企业的生产线昼夜不息。体育,正越发成为三门不可或缺的脉搏。(应梦诗/文 三门县委宣传部/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