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浙江省最年轻的城市,龙港市“撤镇设市”6年来,始终以科技创新为驱动,重构产业基因、重塑发展格局,培育形成包括新材料在内的三大百亿级产业矩阵,为城市发展注入强劲底气。让我们通过新材料领域一家家企业的自主动作,看这座滨海新城如何以新材料为突破口,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枝”,在转型升级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
温州佳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从海里挖掘“新材料”。谢秀长 摄
创新加持,“向海求新”研发“黑科技”
在龙港新材料产业版图中,有一家公司另辟蹊径,从海里挖掘“新材料”、研发“黑科技”,短短几年便斩获海内外7个国家的20余项专利,在细分领域站稳脚跟,它就是温州佳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佳远生物”)。
佳远生物的“新材料”名为纯壳聚糖纤维,提取于废弃的虾蟹壳,因其优良的广谱抑菌性、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等生物活性,逐渐成为新一代的健康生活理想用材。“作为一种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新型纤维材料,其应用场景可覆盖航空、医药、美妆、服饰等多个领域,市场潜力巨大。”佳远生物董事郑国将介绍。
这份“向海掘金”的成果源于佳远生物对创新的执着坚守。为突破生产技术瓶颈、拓展应用边界,佳远生物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不仅建成先进的纯壳聚糖纤维自动化生产线,实现从原料到成品的高效转化,还同步借力优质院校与知名学者建立起佳远壳聚糖研究院,以产学研融合推动技术迭代升级。
“预计2025年壳聚糖纤维产量将达到60吨以上,辐射带动相关产业产值超20亿元。”郑国将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动壳聚糖产业规模化发展,也为龙港的新材料产业注入更多科技活力。
凭借着印刷原料生产的“老底子”,在科技赋能、创新加持下,越来越多的龙港传统企业开始自主创新,从“新”出发步履越发坚实。
金田新材高性能薄膜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陈伟 摄
智造赋能,撬动产业升级“新支点”
日前,金田新材BOPET-2189产线开机并正式投产,这一关键动作标志着企业在高端PET薄膜制造领域迈出关键一步,更成为当地制造业向高端化转型的“新支点”。
金田新材是龙港本土培育的新材料龙头企业,历经30多年的积淀和深耕,现已成长为亚洲最大的薄膜新材料生产企业之一,目前在全球拥有9个生产基地、24条生产线,产品销往7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条新生产线采用国际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能够生产在线离型膜、PET哑光膜等多种高端特种薄膜产品。”金田新材副总裁方超介绍,为提升产品竞争力,企业在设备改造上精准发力,增设在线涂布工艺等创新装置,实现“降本增效”的双重突破。
据测算,新生产线预计每年为公司新增1万吨产能,产品广泛应用于包装、建材、电子等领域。“目前我们已与全球诸多终端企业建立紧密合作,提供一站式薄膜材料综合解决方案。”方超表示,将以此为起点,持续推动产业走向高端化、国际化,撬动产业链升级。
浙江世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绿色碳中和新材料。方崇杰 摄
绿色突围,破解“卡脖子”难题抢占先机
新材料是先进制造业的基础和保障,也是高新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之一。近年来,龙港市敏锐地捕捉到可持续、环保再生新材料研发创新的巨大市场机遇,全力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2024年以来,浙江世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面世的绿色碳中和新材料,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抢占市场赢得先机。
“此前,这项技术主要被美国和日本等企业所掌握,属于‘卡脖子’技术,国内市场需求旺盛却高度依赖进口,每吨需要10多万元。”世博新材料董事长陈思汕介绍,为攻克这一难题,公司组建专项研发团队,从产品设计、结构分析到用途测试,历经多次实验,最终研发出的产品性能超越了美国、日本等同类产品。
更为关键的是,该材料实现量产后,每吨的价格仅为3万元左右。“目前产品已逐步进入市场,凭借绿色环保、高性价比的优势赢得客户青睐。”陈思汕表示,公司计划尽快扩大产能,预计年产能达5000吨,年产值超1亿元。
从海洋废弃物到“黄金纤维”,从传统薄膜到高端智造,从“卡脖子”困境到绿色突围,龙港的一次次实践证明,传统产业通过科技创新、转型升级,仍然大有可为,持续走向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站在新起点上,龙港将持续布局新材料产业的新突破,书写龙港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黄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