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于对生命科学的好奇萌芽,更怀揣‘守护人民健康’的初心使命,我选择扎根细胞生长因子研究领域,用三十余载光阴追逐生长因子的科学之光、践行教书育人的使命担当。”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温州医科大学校长李校堃走进陕西渭南师范学院富平校区,以“传承科学家精神,做健康中国追梦人”为主题,向当地青年师生分享温州医科大学生长因子团队的“追光”故事。
这不仅是该团队三十年深耕科研、破解生命科学难题的探索历程,更是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践行科学教育协同发展、跨校传递科学火种的生动实践。
李校堃院士向渭南师范学院师生分享“科学追光”故事。
院士牵手,让科学火种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作为从陕西富平走出去的科学家,李校堃始终牵挂家乡科学教育发展,深知科学启蒙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早在2021年,他以个人名义为母校富平县莲湖小学捐助奖学金5万元,设立院士基金。2022年,他又为母校争取助学金5万元,专项建设“追光科学”院士书吧,让“追光”的科学种子在母校落地生根。这次,李校堃再次回到母校,不仅与学校教师分享科学教育与学科启蒙的实践路径,还为孩子们带去了自己牵头编撰的100本签名科普绘本丛书《奇妙的细胞因子——新叶的神奇之旅》。
这套丛书将原本复杂的“生长因子”生命科学知识,转化为贴近儿童认知的图文故事,用生动的插画、通俗的语言解读生命奥秘。
李校堃院士团队在富平莲湖学校“院士书吧”捐赠科普书籍。
从捐建书吧搭建科学阅读平台,到赠送科普绘本,李校堃以“追光者”的热忱践行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理念,让科学火种在家乡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为西部科学教育发展播撒下未来科技创新的种子。
李校堃院士在富平莲湖学校向学生代表签名赠送科普书籍。
“追光”行动,让公益教育从“外部输入”转向“内生成长”
“药丸不是小糖豆,一旦误食惹烦恼……”在四川省壤塘县寄宿制小学的教室里,朗朗上口的用药安全童谣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回荡。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追光”科学家精神红细胞宣讲团的志愿者们,正通过趣味问答拆解“为什么不能乱吃药”,用情景模拟还原“药品误服应急处理”,把枯燥的用药安全知识变成孩子们能听懂、记得住的互动游戏。
这是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追光科学”红细胞公益教育活动的温暖缩影。在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与科学普及的时代浪潮中,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紧扣“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战略定位,将药学专业特色与“追光”思政教育品牌深度融合,创新发起“追光科学”红细胞公益教育活动。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追光”科学家精神红细胞宣讲员在青海格尔木小学宣讲生长因子故事。
“我们将生动有趣的科普课堂和科学家奋斗的故事,带给了科普资源相对匮乏的乡村学校孩子们,让乡村学子在科学知识的滋养与科学家精神的感召中,点燃探索未知的好奇心,播下创新求索的种子,让每一个小小的科学梦想都能被照亮、被守护。”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在推进科学教育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追光科学”红细胞公益教育活动已在四川、青海、陕西、新疆等西部地区,依托乡村学校、社区服务中心建立“追光科学”科普宣传教育基地10余个,并聘任100多名当地的大中小学生作为“追光科普宣讲员”,这种“东部资源支援西部+本土宣讲员培育”的模式,不仅实现了科普服务的常态化覆盖,更推动公益教育从“外部输入”转向“内生成长”。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追光”科学家精神红细胞宣讲员在生长因子科普馆讲述科学家故事。
多维科普矩阵,让科学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
成立大中小跨学段“追光”宣讲团,让科学声音覆盖不同年龄层;建立FGF・西望书舟科普图书驿站,为乡村学校送去千余册生命科学书籍;定制“生物医药科普宣传包”,将实验工具、科普手册打包送到孩子手中……
自2023年以来,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以“追光科学”为核心,通过构建多维度科普矩阵,让科学教育从“单向输出”变为“双向赋能”。
如该学院以生长因子科普馆为宣传阵地,通过“与院士同行”等系列大中小学思政课,将医药学科普和学科发展、科技为民等元素有机融合,向广大师生讲好科学家故事。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实验室开放日组织小学生参观药物生产车间。
与此同时,学院还通过编撰科普绘本、创作“国奖漫画”、推出“小因子 大奥秘”视频号、举办“小药丸 大科学”实验室开放日活动等系列创新实践,让原本藏在实验室里的药学知识、科学家精神,真正融入乡村校园、贴近基层群众。
“我们通过一系列跨越山海、贴近孩子生活的科普实践,把原本晦涩的生命医学知识、药学原理,转化成孩子能听懂的故事、能动手参与的实验,就是想让科学的种子落地生根。”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相关负责人说。(朱健 刘健 陈诺/文 温州医科大学药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