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朱涵
联合国旅游组织10月17日在浙江湖州安吉揭晓2025年“最佳旅游乡村”名单。今年,中国有4个乡村入选,分别是浙江省荻港村、江苏省东罗村、贵州省黄冈村、四川省基卡依村。在2021年,湖州安吉余村曾获评此殊荣。至此,湖州成为唯一拥有2个“最佳旅游乡村”的城市。
联合国旅游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表示,湖州这些年坚持全域发展乡村旅游,走出了一条生态更美、产业更兴、百姓更富的创新之路,为促进全球旅游业在保护乡村自然资源、景观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提供了中国方案,这也是活动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就选择湖州的原因。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中国美丽乡村发源地。余村与荻港村,是美丽乡村的缩影,通过这些年的实践,湖州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优、百姓富的乡村旅游蝶变之路。去年,湖州全市乡村累计接待游客8700万人次,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达142亿元、连续7年居浙江省首位。
“绿水青山”遇见“最江南”
秋日的安吉余村,山峦叠翠、溪水潺湲、竹木青翠,处处皆是宜人景色,令人心旷神怡。说起最近村里发生的新鲜事,村民都不约而同提到刚开业的瀑布咖啡旗舰店。
这间具有东南亚海滨风情的咖啡馆,建造在昔日的废弃矿坑中,由90后创业青年杰森带头打造,集户外露营、植物乐园、艺术体验馆于一体。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这里出现了“一咖难求”的火爆景象。
别开生面的新业态,折射出乡村旅游发展的勃勃生机。去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12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60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也从2005年的8000多元增长到7.4万元,旅游收入占村民总收入比重接近70%。
湖州市南浔区荻港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具有2500年的历史。这里保存着世界上最完整的“桑基鱼塘系统”,是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这里织出了中国最早的丝织品,孕育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通过经营民宿、研学、美食等多元业态,荻港村60%以上的家庭从事旅游行业,实现了传统渔桑文化向现代业态的创造性转化。2024年,村里吸引了来自40个国家和地区的游客,全村旅游收入1.06亿元。
“荣膺2025‘最佳旅游乡村’进一步激励我们要持续在守护生态、赓续文脉、农文旅融合等方面下功夫,不断吸引国内外游客。”南浔区和孚镇荻港村党委书记莫海平说。
眼下,湖州所有乡村都已打造成景区化村庄,市级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乡村旅游经营总收入从2016年的64.16亿元增长至去年的142亿元,目前农村居民人均乡村旅游收入占其人均可支配收入比重达15%,超32万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乡村旅游已从吃喝到游玩、住宿,再到生活,实现了旅游业态、时间、范围的跨越式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美丽生态”转化为“美丽经济”,近些年,湖州探索出“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即村集体以资源入股、农民以土地或闲置资产入股,吸引青年踊跃投身到各类文旅项目中,推动获得租金、薪金、股金三方面收益,让生态美与百姓富共融共舞。
好风景遇见“新经济”
在南浔区善琏镇窑里村,村口“水漾生活、欢乐窑里”的新标识格外显眼,浓郁的艺术气息裹挟着草木清香扑面而来。在村里漫步,特色建筑与斑斓墙绘相映,云水相依,白鹭翩跹,“诗与远方”触手可及。谁能想象,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养猪村”。
窑里之变始于一场青年与乡村的双向奔赴。2023年4月,北京大学毕业的硕士黄彬彬带着团队一头扎进这里,在村民的质疑中开启“老村新生”实验。
经过2年多的努力,黄彬彬联合高校陆续发起“艺术乡建·不止概念”等系列行动,创新推出“窑里新村民共创计划”,成功吸引433名艺术家接力驻村,累计接待乡村旅游游客约20万人次,创造经营性收入累计达256万元。
“黄彬彬的背后,是一批具备专业素养和乡土情怀的入乡青年在乡村躬耕实干的奋斗群像。”湖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曾经,好风景被视作一种隐形的生产力,大家知晓它、谈论它,却对它缺乏具象的感知。如今,这群入乡青年为“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添上新的注脚。
在安吉县灵峰街道横山坞村,设计师陈谷的工作室掩映于连绵的竹海中。2015年,他带领团队进驻这处小山村,秉持“不搞大拆大建”原则,将老建筑加固改造为集36名入乡青年共同参与的乡村旅游度假集群——小瘾·半日村,寓意“小住成瘾,偷得浮生半日闲”。
10年间,各具特色的文旅业态在“小瘾·半日村”渐次绽放光彩,形成安吉白茶、亲子等不同主题的民宿,精准覆盖从60后到00后的多元客群,把传统的乡村旅游模式逐步升级为“销售乡村生活”“提供情绪价值”的深度体验。
在德清县莫干山镇庾村风情街,当地引入天文馆、美术馆、燎原剧场等文化业态,持续举办美术展览、文创市集、脱口秀表演等活动,通过吸引青年入乡创业的形式,显著拉动周边餐饮、住宿等消费增长。
在长兴县太湖街道“太湖有风”青年集市,18个色彩形状各异的集装箱商铺错落有致,吸引了30多个摊位入驻。今年8月以来,这处乡村集市日均客流超6000人次,诸多湖州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上称赞其为“夜间打卡首选地”。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以来,湖州青年就业创业新增近39.4万人,其中留乡从业的占比约10%。尤其过去一年多,全市积极为青年入乡提供政策支持,实施了352个返乡入乡青年创业项目,培育现代“新农人”3万余人、“农创客”超8000名、创客团队900余个,为乡村旅游创新带来“源头活水”。
江南韵遇见新潮流
东西向的潞溪蜿蜒穿村,青石街面洁净如洗,粉墙黛瓦错落有致……每当有游客到访吴兴区八里店镇潞村村,年轻导游总会满脸自豪提起村里的钱山漾遗址,那里曾出土4000多年前的家蚕丝绢,以此印证村庄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东亚文化之都”,湖州坐拥“丝之源”“笔之源”“茶之源”“瓷之源”的美丽头衔,蕴含丰富文化的美丽乡村数不胜数。湖州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乡村不仅承载着桑基鱼塘、德清淡水珍珠复合养殖系统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也孕育了太湖溇港、江南丝路等“最江南”文化标识,拥有发展旅游的宝贵资源。
“如何发挥出这些资源的优势,取决于梳理好古与今的发展关系。我们村去年游客接待约100万人次,其中八成游客是冲着我们的传统文化来的。”莫海平说,当地探索江南韵与新潮流跨界融合已卓有成效。以去年8月对外运营的“非遗里”的中国陈列馆为例,该场馆主要展陈160多件非遗作品,累计吸引访客30万人次,成为年轻人青睐的网红打卡点。
据统计,湖州全市平均每8个行政村就有一座“乡村博物馆”,这些点位既有展现乡村农耕劳作的微观呈现,也有讲述干群团结的情景故事,涵盖着人、乡村、时代等多重文化内涵,成为展示“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的新窗口。
深挖精致从容的江南韵味,湖州坚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吴兴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当地十年磨一剑,深挖“茶经故里”文化品牌,积极引进“十里芳菲”、长颈鹿庄园等文旅新业态,该度假区打造的“跟着陆羽去问茶”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
袅袅的炊烟、连绵的茶垄、活化的古道、热闹的戏台……如今,湖州乡村旅游的文化味越来越浓,底气也越来越足。文化赋能的加持推动下,湖州“村游富农”典型经验被全国推广,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连续7年跻身全国县域旅游综合实力前十。
湖州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站在新的起点,湖州将持续擦亮乡村旅游金名片,为推动全球乡村旅游事业发展提供更多湖州经验;同时也诚邀各地游客来湖州欣赏最清丽的山水画卷、触摸最江南的文化底蕴、体验最惬意的田园生活、感受最青春的奋斗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