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没想到5分钟就把章盖好了!”近日,刚从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东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完事的张大爷,手上拿着盖好章的民宿补贴申请,脸上藏不住的笑意。张大爷是缙云县大洋镇漕头村人,因缙云抽水蓄能电站项目搬迁,如今住在东渡镇和润佳园还开起了民宿,“原本以为要跑回大洋才能办,那得起个大早赶大洋的班车,山路弯弯绕绕,大半天工夫就没了。现在不用两头跑了,真正解决了我们这些移民的后顾之忧。”
如今,像张大爷这样的担忧已成“老黄历”。这背后,是缙云县自2024年起全力推行的“居有所安”改革带来的真切变化。
近年来,随着抽水蓄能电站等重大项目推进,以及城镇化进程加速,缙云相继开展大搬快聚、下山脱贫、地质灾害搬迁、水库移民等搬迁工程。截至2025年10月,累计搬迁群众超2.5万人,涉及18个乡镇(街道)54个行政村。其中,因跨乡镇搬迁导致的人户分离人员达1.45万余人。此外,缙云县还有7.2万余流动人口。“人在县里,事却得回老家办”,成了困扰异地居住群众的民生痛点。
“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就是‘跑不起’。”缙云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章旭璐回忆道,“时间成本、交通成本,还有因政策不熟悉、材料不齐导致的‘折返跑’,让异地居住群众在享受基本公共服务上存在一道无形的门槛。”

为破解异地居住群众因“人户分离”产生的办事难、享惠难、融城难等问题,缙云县以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为切口,创新“居有所安”新模式,优化过去以行政区划为单位的供给模式,构建起“以常住地为主、户籍地为辅”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新机制。
2024年以来,缙云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民政、人社、医保、公安、教育等十余个部门,像“过筛子”一样,梳理出首批35项群众异地办事需“两头跑”的高频事项,县域内的异地居住群众都可以到就近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办理。

今年1月,居住在新碧街道的贵州籍刘某在缙云县残联完成了残疾等级评定,评定结果报送其户籍地,户籍地通过系统流转直接办证并邮寄到刘某手上,“不用跑回贵州,在缙云就能拿证,省了好多的麻烦!”刘某说。
而在东渡镇就业的麻老伯,2个月前来到东渡镇便民服务中心咨询办理退役军人优待证业务,“以前都要回溶江乡才能办,抱着侥幸心理先来咨询”,工作人员告诉他凭身份证和退伍证即可办理。“现场只填了一张申请表,还是工作人员手把手指导我的,全程不到5分钟,我就可以回家了。这不,过了20多天我就拿到了优待证,方便又高效!”

今年7月,在全市搬迁进城农民公共服务一体化改革推进下,我县已形成共计47项可跨域办理的服务事项清单,涵盖农机购置补贴、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困难家庭大学生慈善助学金申请、困难残疾人家庭净居亮居项目申请等事项,异地居住群众彻底告别“多地跑、折返跑”的麻烦。
“改革的核心,是打破数据和行政壁垒。”东渡镇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指着电脑系统解释,“我们作为资料收集审核前端,上传后系统后台通过数据共享与流转,涉及的户籍地乡镇、多个部门、单位就能完成线上核验、审批。群众要做的,就是走进离他最近的那个便民服务中心。”

截至9月30日,通过“全域通办”公共服务体系,缙云各便民服务中心累计办件量已达1605件,累计服务异地居住群众1.2万余人次。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不再奔波的家庭。
“我们的目标,是让公共服务像水一样,无论群众流动到哪里,都能无缝、顺畅地获取。”缙云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变‘群众跑’为‘数据跑、部门跑’,让群众‘就近跑一地’,增强异地居住群众在缙的获得感、认同感、归属感,让群众真正实现身在异地,心有所安。”
“后续,将继续扩充服务事项的同时,提升服务品质,如推出更多‘一件事一次办’套餐,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上门帮办服务,并利用数字化手段,让‘网上办、掌上办’更智能、更友好。”缙云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补充道,“总之,改革没有终点,群众的需求在哪儿,我们的服务就跟进到哪儿。”(朱朝莙/文 缙云县委宣传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