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27 14:34:04
来源:新华网

乡村振兴在行动丨深山茶香飘,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字体:

  杭州临安,天目小香薯的软糯、山核桃的酥脆早已名声在外。而在清凉峰的云雾深处,还有一抹“乌润披毫”的惊喜——清凉峰红茶,正从曾经无人问津的深山野叶,蜕变为身价千元的“黄金芽”,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书写着一片叶子带动一方百姓致富的动人故事。

  海报设计:战晓菁

  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清凉峰镇鸠甫村,竹龙潭茶园便藏在云雾缭绕处。站在茶园高处望去,茶树与乔木错落生长,偶有几棵枝繁叶茂的古茶树挺立其间,微风拂过,茶香混着草木香扑面而来。很难想象,这片充满生机的生态茶园,四年前还是一片荒废了近40年的“沉睡之地”。

  “当时这片553亩的茶园,产权散在上百户农户手里,有的农户在外打工,有的担心流转后收益没保障,想整合起来比登天还难。”回忆起2022年启动茶园盘活工作时的场景,清凉峰镇党委委员周泽喻至今印象深刻。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镇里联合杭州清凉峰茶文旅有限公司,凑齐580万元专项基金,还组建了工作专班,村干部带着企业负责人挨家挨户上门唠家常。

  “大伯,茶园荒着也是浪费,流转给企业,不仅每年有租金,您还能去茶园打工挣钱,一举两得啊!”“大姐,我们签的合同都有保障,绝不会让您吃亏!”就这样,专班成员把政策讲透、把收益算清,终于打消了大家的顾虑,顺利完成了产权流转。

  产权明晰了,可如何让这片荒废的土地真正“活”起来?镇里和企业一致决定:不搞“剃头式”开发,要走生态复育的路子。他们特意请来中国工程院陈宗懋院士团队,量身打造了“乔木遮荫-灌木固土-草本固氮”的立体生态种植体系。技术员们带着茶农清理荒草、修复土壤,还重点保护了近300棵树龄超300年的古茶树,让茶园慢慢恢复自然生态的平衡。

  2024年的监测数据显示,茶园生态复育率达到了100%,土地利用率从之前的荒废状态跃升至95%。更让人惊喜的是,经第三方检测,这里产出的高山红茶茶多酚含量高达9.7%,远超国家标准,水浸出物超过42%,28项农药残留指标全部为“未检出”。

  2025年4月16日,工作人员在清凉峰茶文旅有限公司生产基地筛选茶叶。 新华网发 陈张洋 摄

  “就是这过硬的品质,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扎根创业。” 清凉峰茶文旅公司负责人张建平笑着说。2023年,公司在离茶园不远的地方建起了标准化茶叶加工中心,今年还顺利通过了SC认证。不仅如此,公司还与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结对,设立了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古茶树基因测序、抗寒高香型茶树新品系选育。如今,清凉峰红茶的产量从复产初期的600斤增长到4000斤,综合产值突破2000万元,曾经的“废茶园”,真的变成了“生态宝库”。

  茶园“活”了,最开心的莫过于当地的茶农。清晨五点多,鸠甫村村民翁立成便背着竹篓来到茶园,指尖在茶树间灵活穿梭,鲜嫩的芽叶很快就装满了竹篓。“以前自己种茶,就怕遇到行情不好,茶叶卖不出去,一年的辛苦全白费。现在好了,公司给我们保底收购,不管市场怎么样,我们都能拿到稳定的收入。”翁立成一边采茶,一边笑得合不拢嘴。

  翁立成口中的“保底收购”,正是清凉峰镇推行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联合体机制的核心。以竹龙潭茶园为核心,这个机制迅速辐射开来,目前已有180户茶农加入,每年能消化鲜叶超6000斤。茶园和加工中心还为当地提供了100多个稳定就业岗位,其中包括22名低收入农户。“在这里采茶、制茶,人均增收2万元,还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孩子,比出去打工强多了!”一位在加工中心工作的村民说。

  2025年4月26月,村民在清凉峰竹龙潭茶叶基地采摘高山茶。新华网发 陈张洋 摄

  竹龙潭茶园的成功,为清凉峰镇茶产业的复兴点亮了一盏明灯。“这不是一个孤立的项目,而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周泽喻说,为了让更多“沉睡的茶资源”苏醒,镇里组织干部多次赴安徽黄山、歙县等茶产业先进地区考察学习,制定了“核心示范、辐射带动、全域联动”的发展规划。如今,鸠甫村周边的林竹村等村落已跟进盘活荒废茶园600亩,一条以高山茶为特色的绿色经济带,正在青山间慢慢延伸。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技术。”2024年以来,清凉峰镇联合临安区农业农村局开展“造血”工程,针对茶叶主产村的茶农组织大规模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50人次,还培育出3名本土茶叶技术员。“以前采茶全凭经验,现在有专家教我们怎么选芽叶、怎么控制采摘时间,茶叶品质好了,收入也跟着涨。”参加过培训的茶农翁建明,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采茶能手”,说起技术培训带来的变化,他如数家珍。

  有了好品质,还要有好品牌。“酒香也怕巷子深,我们不能让这么好的茶叶‘藏在深闺人未识’。”张建平深知品牌的重要性。2024年,公司精心挑选茶样,参与中国茶叶博物馆的茶样评审。经过三轮严格筛选,清凉峰高山红茶从众多茶样中脱颖而出,入选“2024年收藏茶样”。同年,这款来自深山的红茶还被选为IPCC第62次全会的指定用茶,一下子打响了知名度。

  荣誉加持之下,如何让专业认可转化为市场热度?清凉峰镇想到了“文化赋能”。“我们卖的不只是茶叶,更是清凉峰的山水文化和红色记忆。”张建平介绍,公司将当地的红色文化与千年茶史相结合,设计出富含地方元素的联名款“共富茶”礼盒。今年6月,在杭州中国茶叶博物馆举办的 “杭为茶都·清凉峰高山共富茶分享会”上,首批3万份礼盒一经推出,就因独特的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受到消费者青睐。

  2025年6月24日,杭为茶都·清凉峰高山共富茶分享会集中展示了临安清凉峰镇的高山茶。新华网发(受访者供图)

  为了打破产销壁垒,让深山好茶走进更多人的生活,镇里还创新搭建展销平台,依托“清凉峰味”共富礼包,把高山红茶送进杭州市民中心、社区和商业综合体。在杭州某社区的展销活动上,市民李阿姨品尝过清凉峰红茶后,当场买了两盒:“这茶口感醇厚,还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故事,送人自己喝都合适。”

  如今,清凉峰高山红茶已累计销售近2000斤,销售额突破200万元,实现了从“提篮小卖”到“精品入市”的转变。“以前是我们背着茶叶找市场,现在是市场主动找我们。”张建平感慨地说,品牌溢价让茶农的腰包更鼓了,也让大家看到了茶产业的无限可能。

  云雾深处的清凉峰,曾经因偏远而沉寂,如今却因一片小小的茶叶焕发生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临安人用智慧和汗水,让荒山变茶园、野叶变金芽,不仅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更让“共富之花”在青山间绚丽绽放。(汪菁璐)

【责任编辑:韩冰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