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27 20:25:37
来源:浙江省医院协会

浙江省医院协会2025年第四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在杭州举办

字体:

  如何构建系统连续、公平可及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近日,以“连续性医疗服务:系统构建与模式创新”为主题的浙江省医院协会2025年第四期医院书记院长圆桌会在杭州召开。会议聚焦连续性医疗服务从理念到落地的系统性路径,汇聚全省医院管理者智慧,共同探讨医疗服务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型的浙江实践。

  浙江省医院协会会长马伟杭在会议中指出,连续性医疗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整体效能的必然选择。他强调,推动连续性医疗要重点把握四方面工作:进一步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明确体系功能定位;加强信息互联互通,夯实数据支撑基础;完善协同服务机制,促进机构间深度融合;强化全程健康管理,延伸诊后服务链条。

  在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实践中,浙江各级医院探索出多层次、多维度的创新模式。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造血育人、管理提升、数智赋能”三大关键词为核心,构建了协同发展的连续性医疗体系。医院通过“飞鹰计划”为基层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创新推行“地方粮票”式研究生培养模式,为县域医院量身定制技术骨干与管理人才。同时,医院建立质量管理联盟,推动不良事件闭环管理和非预计死亡病例深度复盘,实现医疗质量同质化提升。通过5G远程服务平台,医院将ICU监护、病理诊断等优质资源下沉基层,让患者在县域就能享受到省级医院的诊疗服务。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深度融合国际化管理经验与数字化创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连续性医疗“邵医模式”。医院建立院科两级日间医疗管理架构,通过流程再造实现日间手术占比超30%、化疗住院占比降至约9%的显著成效。依托十年数据积累构建的AI基座,医院研发全国首个医疗大语言模型智能助理,实现诊前导诊、诊中病历生成、诊后AI客服全流程覆盖,使医生单日诊疗人次提升47.5%,AI客服年节约人力成本42.7万元,展现了数字化驱动连续性医疗服务的高效路径。

  绍兴诸暨市人民医院将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应用于医疗卫生领域,构建了“十字型”健康网格化管理体系。医院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导向,建立以健康网格员为基础、全科医生为纽带、专科医生为支撑的服务网络。近300名健康网格员覆盖辖区29万人口,通过走村入户开展健康信息收集,实现疾病“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同时,医院优化双向转诊流程,平均转诊答复时间缩短至12分钟,入院等待时间控制在20小时左右,让群众切实享受到连续、便捷的医疗服务。

  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科技赋能+人文浸润”为双轮驱动,重构就医服务场景。医院推出智慧预问诊系统,2025年1-9月服务患者超22万人次,为医患沟通平均节省2.8分钟。创新实施的“候补诊”和“线上加号”功能,累计帮助15.6万患者成功候补,926位患者在线加号。在专病门诊建设方面,医院组建82个MDT团队,覆盖82个病种,通过学科集群化布局,让患者“少跑路、看好病”。此外,医院推行“患者不动医生动、信息动”的双动模式,实现院内会诊及时率99.18%,构建起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服务闭环。

  台州市三门县人民医院作为全国“千县工程”示范单位,创新构建“五级网格”架构,将县级医院资源有效下沉基层。医院组建15个网格服务群,整合分管领导、临床专科、基层医生等多方力量,实现线上会诊咨询与线下联合门诊有机结合。在阳性指标追踪方面,医院对5个医技科室的86项指标进行实时推送,由专科个案管理师实施动态管理。特别是医院将数字技术应用于护理文书书写,日均节约护士工作时间2小时,让护理人员有更多精力开展床边服务和患者随访,真正实现了“时间还给护士、护士还给病人”。

  圆桌对话环节,与会书记院长围绕连续性医疗的政策设计、体系构建、数字赋能、县域实践等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大家一致认为,连续性医疗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流程再造,更是医疗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需要从体系构建、资源下沉、数字赋能、人文关怀等多维度协同推进。

  本次圆桌会通过分享连续性医疗服务的一线实践经验,为浙江乃至全国推进分级诊疗、构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了有益借鉴。连续性医疗的浙江实践,正成为推动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郭长佳/文 浙江省医院协会/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