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0/27 20:25:02
来源:云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四项重要成果鉴往知远 浙西南先秦考古再获重要突破

字体:

  10月26日,浙西南考古成果新闻发布会在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举行。会上聚焦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公布了涵盖社会组织结构解析、跨湖桥文化内涵、田野考古方法创新等多个领域的四项重要考古成果,不仅为浙西南考古研究、文化传承、交流合作注入了澎湃活力,也为阐释中国史前文明多元一体格局贡献着浙闽赣力量。

  长期以来,浙江考古的目光大多聚焦于杭嘉湖、宁绍平原等地,浙西南的群山一度被视为“文明的边缘地带”。2021年以来,在浙江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市县开展“全区域、全时段”的区域系统调查,新发现先秦时期遗址近700处,涵盖跨湖桥、崧泽、好川、夏商、西周等多个时期,同时还发掘了云和黄山上、显圣湾、独山,庆元小熊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初步构建了浙西南地区先秦时期的文化序列,填补了浙西南地区先秦考古的诸多空白。

  为进一步厘清浙西南、闽北、赣东先秦时期文化谱系,推动浙江文化考古事业的繁荣与进步,发布会上,四项重要考古成果发布。

  一是好川文化时期聚落考古和社会组织形态研究取得重大突破。近年来浙西南的区域系统调查和考古发掘中,发现了300多处好川文化的遗址,揭示出了云和显圣湾、庆元小熊山遗址等区域中心聚落。尤其是显圣湾遗址发现的5座规模达22-30平方米的大型墓葬,随葬品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是好川文化社会高度分化的重要例证,为解析当时的社会组织结构提供了鲜活样本,该区域在好川文化时期已形成与浙北平原迥异的山地文明模式。

  二是跨湖桥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内涵实现大幅拓展。云和黄山上遗址发现的跨湖桥文化时期遗存,将该文化的分布范围向浙西南腹地进一步延伸,大大拓展了跨湖桥文化的内涵,为完善浙西南区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极大的启发。

  三是百越文化源头探索获得重大进展。云和黄山上、独山和莲都岚山头等遗址发现的从肩头弄文化到中原西周时期的遗存,展现了浙西南、闽北、赣东山地丘陵地区先秦考古学文化的独特性,是南方百越地区考古的又一重要新线索。从云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近年来丰富的考古研究成果来看,该地区是浙闽赣文化圈的传播枢纽,是浙西南闽北赣东的文明发祥地之一,是瓯江文化起源之根,也是探索越文化源头的重要区域。

  四是田野考古方法的创新。浙西南是中山、中山丘陵和丘陵盆地的结合区,原始地貌复杂,植被茂密,聚落分布独特,遗存保存不佳等。根据云和县文保部门提供的线索,在云和县开启了区域系统调查,并最后扩展到整个丽水市域,最终总结出一套可有效应用于山地遗址的田野考古调查和发掘的经验。

  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浙江省文物局副局长、浙江省考古学会理事长郑建华表示,浙江将聚焦夏商时期区域文明研究,积极谋划“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持续开展区域系统调查,建立浙西南地区地下文物资源库;强化考古资料整理,促进考古成果转化三方面,积极推进浙西南地区考古工作。如积极争取“长江下游夏商文明研究”列入“夏商文明研究工程”子课题,并纳入“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库;持续安排文物保护专项经费对浙西南区域开展区域系统调查,摸清地下文物资源情况;指导浙江省考古所有序推进考古资料的整理,强化价值内涵阐释,尽快出版考古报告等。(鲁新/文 云和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供图)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