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首部省级海岸线及海洋空间规划发布——向海图强,浙江有了“新航海图”
海洋强省建设如何推进?浙江有了规划蓝图。日前,《浙江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正式印发。这是全省首部省级海岸线及海洋空间规划,首次实现“多规合一”,也首次实现海陆一体化的“谋篇布局”。
海洋是浙江的优势、特色所在,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规划》有何亮点、创新点?如何针对浙江实际更好地提供资源要素支撑?记者邀请省自然资源厅海域海岛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进行解读。
记者:《规划》落实的“多规合一”主要涉及哪些规划?能为浙江海洋空间发展带来哪些变化?
答:《规划》将原海洋功能区划、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海岛保护规划、海岸线保护与利用规划等多个海洋管理规划相融合。《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重要专项规划,2019年起,浙江在全国率先启动规划编制工作,为全国开展海岸带规划编制提供可推广的模式和经验。
海岸带是陆地和浅海的海陆过渡地带,也是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矛盾集中的地区。近年来,浙江海洋开发面临海洋空间开发效率不高、海洋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涉海规划矛盾较突出等诸多挑战。这正是《规划》的最大亮点:通过落实“多规合一”探索构建陆海统筹的空间格局,为破解陆海发展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解法。
也就是说,《规划》不仅关注如何保护和利用海洋空间,对沿海地区的城镇空间布局、资源开发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陆海空间联动发展都给出了方向指引,为浙江推进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记者:向海图强,《规划》为浙江描摹了一幅怎样的发展蓝图?
答:《规划》涵盖了我省管辖海洋空间以及陆上的沿海乡镇级行政区,范围涉及浙江沿海5个设区市的28个县(市、区),旨在构建“一线串联、两域统筹,三带并举、六湾融汇,多岛联动、全域美丽”的海岸带保护利用总体格局。
其中,“一线”就是海岸线,“两域”即海陆空间,“三带”分别是滨海陆域协调带、近岸保护发展带、近海生态屏障带,“六湾”指的是杭州湾、象山港、三门湾、台州湾、乐清湾、温州湾等六大海湾区域。
浙江拥有大陆与海岛海岸线共7500余公里,海岛4370个,均居全国首位。统筹保护和利用,《规划》设定了6项约束性指标和11项预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包括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海洋生态空间面积等,是开发利用不可触碰的“生态底线”,11项预期性指标主要聚焦于海洋生态保护修复、资源开发利用和人居环境提升。
《规划》既关注生态,也关注发展活力。比如,“六湾”将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美丽海湾”,加强重点流域水环境治理、重要湿地保护修复、入海排污口整治和入海河流污染治理,也将深化海湾区域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协同发展,推进海洋产业倍增平台创建。
记者:要保护又要发展,这种协同如何实现?
答:核心是分区分类管控。比如,《规划》将涉海部分划分为生态保护区、生态控制区、海洋发展区3个一级类基本功能区,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分出8个二级类和22个三级类。
其中,海洋生态保护区、海洋生态控制区合称海洋生态空间,其余的66.2%是海洋发展区,也就是可开发利用的空间,我们再细分出渔业、交通运输、工矿通信、游憩、特殊用海区和海洋预留区等6个二级类功能区。
值得一提的是海洋预留区。顾名思义,它是《规划》为海洋发展预留的空间,主要服务规划期内重大项目。重大项目往往有很长的实施周期,若在具体建设环节遇到规划中无法预测的问题,这块“留白”空间可以按照一定规则进行灵活转换,确保项目平稳推进。
浙江还在《规划》中首创五级生态保护分类机制。原先海域、海岸线、无居民海岛各有各的生态保护分级标准,《规划》分析、抽离其中的共性,形成生态保护、生态控制、空间预留、适度利用和优化开发5个管控等级,统筹起分散的海岸带空间资源,设定统一的管控标准,再针对具体情况提出个性化管制要求。
记者:《规划》还有哪些浙江特色、浙江创新?
答:首先,空间布局上,《规划》提出“以陆定海”或“以海定陆”确定海陆一体化区域的主导功能,鼓励市、县探索编制海陆一体化区域详细规划。
这可以更好整合近岸海域和沿海腹地的产业布局。比如,根据深水岸线资源的规划,我们可以在近岸规划相应的港口腹地,反过来,陆域功能定位成熟的区域,比如旅游度假区,也可以向海域延伸确定相应功能。
国家对于海岸线空间的规划只要求到省级,而浙江探索建立省、市、县三级规划,县级在瑞安、洞头两地试点,旨在让规划实实在在联动实际项目落地,拎出一条清晰的海陆协同发展动线。
第二,《规划》全国首创海洋发展区的兼容准入规则,首次设置兼容准入的面积控制比。原海洋功能区划为了确保空间使用的合理需求也有兼容功能,但部分基本功能区的兼容功能占比超过“主业”,导致定位有所偏移。比如,有些区域规划重点是港口发展,结果一些养殖用海占用空间、阻碍进港航道。
因此,《规划》起草调研阶段,浙江分析了各类重大工程的需求和海洋空间的资源承载力,首次引入控制量,明确渔业、游憩用海区等适度利用管控等级的基本功能区,允许兼容用海面积占比不超过30%;交通运输、工矿通信、特殊用海区等优化开发管控等级的基本功能区,允许兼容用海面积占比不超过40%。
也就是说,在不影响主导功能的前提下,要让重大工程保得住、合理建设建得了,最大限度保障海洋空间立体多维利用。
第三,浙江在《规划》中系统谋划岛群联动发展,首次提出岛群概念,对无居民海岛实施“岛群整体管控+逐岛分类管理”模式,将空间分布相近和生态功能相似的无居民海岛划入岛群。
浙江拥有全国40%的无居民海岛。《规划》中,处于开发利用空间内的无居民海岛被划入海洋发展区,而岛群概念的提出,可以让某一个空间范围内的岛群侧重同一种主导功能定位,实现更合理的开发利用和聚力发展。(记者 祝梅 通讯员 路雄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