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岱东镇鹿栏晴沙景区附近的田园综合体内,来自岱东镇的沙洋村、龙头村等5个村的书记,正和镇领导一起商量着成立“强村公司”后,土地连片流转分红该怎么算。“以前各村自己干力量小。现在抱成团心里有底了,但新问题也得一起琢磨透。”一位村书记的实在话,引得大家纷纷点头。

这正是岱山县推行“书记带着书记学”镇村党组织书记学习交流机制的一个缩影。海岛上的村子往往规模小、资源散,单打独斗发展难。2024年起,岱山县里让发展好的“强村”书记、经验老的“前辈”书记和乡镇书记组成“导师团”,带着其他村书记一起学、一起干。
学习不是在会议室里读文件,而是在田间地头看实景。在高亭镇石马岙村的现代化植物工厂里,看着多层架子上长势喜人的水培蔬菜,村书记介绍:“这项目,村集体一年能增收20万,还解决了30多个村民的就业问题。”来自岱东镇虎斗村党总支书记在一旁边听边问,他村里正规划“共聚盒子”项目,想把闲置空间利用起来,这里的经验正好用上。
光看还不够,还得一起解决难题。岱山县里定期开“共富议事会”,村书记们把发展中遇到的坎儿——比如土地政策、资金短缺等,直接摆到桌面上。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现场“接单”,一起想办法。秀山乡原本几个村老龄化严重,土地闲了不少。后来,以“明环稻米”共富工坊为头,联合周边村,把1200亩可耕种土地集中起来,种水稻、种经济作物,又通过电商和共富市集把货卖出去,还搞起亲子研学,一条“旅游+研学+特产”的产业链慢慢成形,带着大家一起增收。

在秀山乡的其他村,变化也在发生。秀北村整合土地,搞起农文旅融合,游客多了,经营性收入增长了26%。秀南村则建起租赁服务平台,村集体和村民腰包都鼓了起来。
为了激发干劲,岱山县里还搭起“擂台”。在岱山县衢山镇,镇党委书记带着各村书记直接到项目现场、村民院子里,看实效、听反馈。皇坟村党总支书记分享他们如何把小小紫菜做成了富民大产业,其他书记在赞叹的同时也考虑着如何效仿。
实实在在的努力,结出了果子。一年来,岱山县村书记们抱团搞起了74个集体经济项目,总投资超过3.6亿元,为村集体带来了900多万元的增收。更关键的是,大家的心气齐了,从过去的“各扫门前雪”,变成了现在的“同乘一条船”,在共同富裕的海上乘风破浪。(赵焕元/文 岱山县委组织部/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