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11/05 10:13:10
来源:浙江日报

“十四五”期间浙江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

字体:

  时代呼啸前行,创新浙江建设蹄疾步稳。

  1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浙江省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上,省科技厅厅长高鹰忠展示了一张高分答卷——

  我省区域创新能力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四,研发投入强度从2020年的2.77%提升到2024年的3.22%、再创新高,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20年的1859.9亿元增长到2901.4亿元、增长56%。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为“经济大省挑大梁”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我省“十五五”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具体来看,有五大亮点——

  重大科创平台提质增效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离不开一个个重大科创平台的战略支点作用。

  “国字号”力量加快部署。国家实验室、国家大科学装置、国际大科学计划均实现“零”的突破,全国重点实验室跃升至38家。

  省级平台质效提升。当前,10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浙江11个设区市全覆盖。有序完成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动态调整,280家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认定,科创平台基地类别精减三分之一,实现科创平台优化整合和规范建设。

  同时,实施科创平台“伙伴计划”。深化“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合作,省实验室、省技术创新中心与校企共建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125家、互聘科研人员955人、计划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905人。

  重大科创平台的突破,得益于浙江坚持超常规投入、体系化布局,结对式合作、绩效化管理。“明显改变了浙江长期存在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薄弱问题。”高鹰忠说。

  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

  “国家战略、浙江所需”,强化新质生产力导向,是浙江打响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让技术“顶天”。与国家基金委联合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规模全国第一。重塑形成四大省科技计划(重大科技计划、基础研究计划、重点行业领域科技计划、省地协同项目),推行“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布局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重大科技专项,取得世界首款类脑互补视觉芯片“天眸芯”、通义千问Qwen3、之江实验室“三体计算星座”等标志性成果,有力支撑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

  让技术“立地”。科技扎实惠民,在农业新品种选育、医疗卫生、绿色低碳、公共安全等领域取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助力天更蓝、水更清,健康更有保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企业创新能力加快提升

  企业作为创新主体,是加快创新浙江建设中最活跃的因子。

  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在浙江,形成了“5个百分之八九十”格局,即企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研发机构、承担科技项目、授权专利均占全省80%至90%。

  比如,在“企业出题、政府助题、平台答题、车间验题、市场评价”协同攻关机制推动下,企业牵头或参与的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占比超80%,其中企业主导(排名前三)的占比70%以上。

  另一方面,科技型企业群体不断壮大。今年以来,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科技型企业火爆“出圈”,为科技型企业群体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当前,我省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74万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67家,均居全国第三;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增长,分别达13.1万家、1.44万家。

  科技成果转化更加灵活。构建以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为载体、科技金融为保障、科技服务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科技成果高效转化体系,科技成果“先用后转”做法为全国提供经验。

  发布会上,省经信厅副厅长王忠民表示,浙江将加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在创新大潮中“当主力”“唱主角”“挑大梁”。

  科技人才活力充分迸发

  加快建设创新浙江,人才是“第一资源”。

  浙江坚持“投资于物”与“投资于人”相结合,真金白银支持人才,真心实意服务人才,不断把人才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省教育厅副厅长陈峰分享了几组数据,印证新时代人才红利不断形成。这些年来,全省高校每年向社会输送40万名左右的毕业生,其中,有8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浙江就业创业,有65%左右的毕业生选择中小微企业作为职业生涯第一站,他们成为“创新浙江”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正深化人才有序流动改革。完善“校(院)企”双聘、“科技副总”“产业教授”选派等机制,带动全省流动共享高层次人才5700多名。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组团式”科技援疆等经验全国推广。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人才办专职副主任赵雄文说,全省初步实现“人才无论落在哪里,高校、科研院所、企业都能使用,成果都能转化在企业”,为建设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

  开放创新环境呈新气象

  创新浙江,最终体现在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环境上。

  “创新生态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日益完善”……发布会上传达出全省上下的共识:加快打造创新创业创造最具活力的“黑土地”。

  制度设计更加完善。省委科技委设立运行,率先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机制,贯通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省委科技委、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统筹+协同”的科技领导管理体制。

  思想共识更加坚定。“没有大投入就没有大产出”的认识愈加深入,逐步涵盖人才引育、科研平台、成果转化、产业孵化等全口径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落地3个重大国际科技合作平台,长三角三省一市首次协同立法并联合发布《关于促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协同发展的决定》。生态牵动区域创新能力提升,9个城市入选全国创新能力百强榜、数量居全国第三,杭州跃居全球科技集群第13位、创历史新高,宁波连续7年蝉联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第一城。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之年。面向未来,浙江坚决扛起“经济大省挑大梁”的责任担当,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迭代实施“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一体推进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建设,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快建设创新浙江,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劲的科技创新动能,成为科技强国的战略支点。(记者 何冬健)

【责任编辑:陈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