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问道大盘山·好药出磐安”2025年“大盘山杯”大学生寻药比赛在浙江磐安开赛,来自国内外的青年学子齐聚药乡,在山林间展开一场兼具知识深度与实践挑战的寻药比拼。
据了解,大赛在初赛阶段吸引了近4000名学子参与。经过激烈角逐,49支队伍成功突围,参加决赛。参赛高校包括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塔里木大学、重庆中医药学院等。此外,还有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学生组成的国际队伍。

为何选择磐安?作为“中国药材之乡”,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依托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赛事拥有了天然的“本草课堂”。该保护区是国内唯一以药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为核心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科以上的药用植物在此繁衍生息,“磐五味”等道地中药材原产于此,为参赛学子提供了近距离辨识、接触野生药用植物的绝佳场景。赛事举办地大盘镇,平均海拔500米以上,常年凉爽清新的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当地正推进中药文化、康养旅游和生态研学融合发展,为这场赛事注入了独特的地域底蕴。
11月17日上午,大盘山药用植物园内,漫山红叶与苍翠草木相映成趣。随着发令枪“滴”的一声响起,寻药比拼正式开战。“这个根须形态不符,应该不是玄参!”“看鳞茎和叶片纹路,这是浙贝母,科属百合科,药用部位是鳞茎!”参赛队员们手持登记牌,穿梭在草木之间,搜寻着中标号的药用植物。他们时而蹲身观察叶片形态,时而轻嗅花果气味,时而低声交流辨析要点,在规定时间内争分夺秒完成50种药用植物的识别、记录,将课堂所学精准转化为实操能力。

“今天来到磐安参加这个比赛,这里的自然环境非常优美,空气很清新,漫山的绿、红、黄交织成画,山水让人倍感舒适放松。”来自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方阿里举着刚记录完的登记牌,语气难掩兴奋,“更打动我的是磐安浓厚的中药氛围,看到这么多药用植物,感受到大家对中医药文化的重视与热爱,这种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气息,让我对中医药产生了更深的兴趣。”

当天下午,云海方舟的非遗文化实操竞赛现场同样热火朝天。切白芍、炒白术两项核心比拼轮番上演,参赛选手手握刀具、翻炒铁铲,动作虽有青涩却尽显专注。“切片要均匀,厚度控制在一、二毫米内!”“火候得稳住,炒至表面呈黄棕色才算到位!”选手们屏气凝神,刀刃起落间,白芍被切成整齐的薄片;铁铲翻动中,白术的药香逐渐弥漫开来。赛前的中医药非遗文化展示环节更添韵味,灰贝制作的细腻手法、白芍去皮的传统技艺,让选手们在竞技之余,沉浸式感受磐安中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前只见过成品中药,今天亲手操作才知道,每一味药的背后都藏着这么多讲究。”来自津巴布韦的胡婷对非遗技艺情有独钟:“白芍去皮的传统工具和手法很特别,这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文化传承,我想把这些见闻分享给家乡的朋友,让他们也了解中医药的魅力。”
据悉,本次比赛设置中药识别、野外采集、团队协作等多个环节,参赛学生将根据任务线索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指定药材,并完成相关科普与应用项目。赛事期间,专家讲座、药用植物研学等配套活动同步展开,进一步丰富青年探索中医药文化的体验。
此次大赛由中国中医药报社指导,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省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联合,赛事串联了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各大要素,融合了地方和高校的教育、科技、人才各项资源,搭建了良好的校地和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为高质量培养中药产业人才提供了新思路、新模式参考。(黄莉萍/文图)


